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荟萃20篇

时间:2023-02-05 19:05:03 手机站 阅读量: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  在这次仁寿县教育局举办的初中语文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校四名老师有幸听到了吴丹青和催秀琴两位老师精彩而高效的授课、讲座,可谓受益匪浅。现就本次活动谈一些体会:  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荟萃20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荟萃20篇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

  在这次仁寿县教育局举办的初中语文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校四名老师有幸听到了吴丹青和催秀琴两位老师精彩而高效的授课、讲座,可谓受益匪浅。现就本次活动谈一些体会:

  这次活动让我们这些还在教学路上辛苦探索的年轻教师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老师。

  一、扎实的基本功

  两位老师语言清晰流畅,和蔼亲切,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富有诗意:吴丹青老师的诗文语言沁人心脾,能让听者自然而然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范读课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崔秀琴老师《海燕》一课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震撼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逐渐高昂的三读了这句话,让整个教学就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下进行下去。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语言过度自然有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文学功底深厚,是学生博学的导师;如《海燕》一课的作者介绍。崔老师由“这么勇敢自信的‘海燕’是谁写的呢?”自然过渡到了作者高尔基。对高尔基的介绍更是条理清晰,每部作品是跟高尔基的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等历史结合起来讲,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记得牢固。崔老师还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非常幽默,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乐在其中,很轻松。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的老师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崔秀琴老师的课“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幽默,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刘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充分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自由畅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从文本入手自己寻找,归纳慨括。并用自己的理解感受边读课文变表演。如崔老师讲“海燕”的特点全由学生在书本上找,并找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老师再根据其它学生的回答补充,圈画重点,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板书形象地勾画出“海燕”的形象。这个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得轻松愉快。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吴丹青老师《雨巷》诗文教学,每一节诗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后老师鼓励表扬,再试着说比如这个字读重一点,那句话读慢一点,让学生重读,再问学生这样读是否更好。这样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优美文字感悟能力。

  四、特色教师

  两位老师都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适时进行鼓励和赞美。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几乎都做到了这一点,她们充分运用文字语言、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如崔秀琴老师让学生选读《海燕》一课中的片段,不断用语言鼓励赞美,用掌声表扬。学生表演动物造型后,老师学着学生的样子模拟赞美。吴丹青老师在学生读完之后把学生读得好的地方选出来再读,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肯定。

  注重反复朗读。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情感和语言。崔老师和吴老师再两篇文章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老师给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博大精深,情感的丰富多彩。

  观摩两位老师的教学之后听崔老师的“为什么要上好课”和吴老师的“为‘写’而‘读’。让听课的老师更明白两位老师再教学中渗透的教学理念,深受启发。我们见到的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名师的课堂。可是现在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差,往往提个问题再简单再引导有些学生就是不发一言,一句话不说,这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无从着手,希望老师们给点有效的方法指导。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学科;通过语文的教学活动,最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语文学科基础较差,创新教育从何入手呢?

  我针对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巩固,强化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我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背诵检查,储备“粮食”。我指导学生既在课内,也在课外诵记名篇名段、名言名句,并开展比赛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教学的常抓不懈,使学生肚里的“墨水”多了,他们回答问题时的语言比以前风趣、丰富多了,写作的内容也较以往广泛生动多了。二是注重拓展阅读,增加“营养”。农村初中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读书量少得可怜,长期“营养不良”,影响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向学校建议,发动全校师生捐书,增加了图书室的藏书量。然后,合理地安排好图书出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并摘抄名句,熟记精彩文段,写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在阅读拓展练习中,学生的“营养”全面了,“仓储”盈满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夯实了语文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有可能有所创新,这也可以说是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吧。

  本次观摩活动让我们年轻教师真正感受了什么事有效益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不断学习导师们的优秀教学,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努力教育好祖国未来的栋梁。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2

  我是烽火小学一名语文教师,我校小学部目前还没有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xx年我在宝桥小学第一次见到这个模式,当时没有听太明白。回校后,我读了渭滨区教研室编写的《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资料汇编》,知道了其理论知识,但依然对“高效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认识。20xx年10月中旬,我校组织了一批老师,赴山西太谷二中学习“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这次学习,我切身体会到了高效课堂的学习过程,有了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认识。12月8日,我参加了二零一二年度“高效课堂”教师培训,聆听了高继堂、白浩两位老师的培训指导,就自己的学习过程,谈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我个人感觉,传统的课堂是老师的天下,而高效课堂是学生的领地。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无论何种形式,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令其目标明确,主动参与其中,相互学习,合作探究。利用小的成就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利用大胆质疑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巩固提高,逐渐缩小个体间的差异。如此以来相当于提高个体乃至整体的综合能力!而这样的学习过程会将习惯培养成能力,利用能力不断取得成功,由成功来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逐渐走向从个体乃至整体的良性循环。我个人以为简单的模仿和形式的学习并不重要,真正的核心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调动学生,能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把该学会的学会,并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应试中的得分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高效课堂模式,这才是高效二字的真正含义吧。所以我觉得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是先进的,把学生真正摆在了学习主人的位置。“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完成问题生成单;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轮换代表发言,完成问题解决单;接着集中师生智慧,进行问题拓展提升。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到拓展延伸,符合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己从探索、发现、到解决问题,品尝到主动学习知识的乐趣;分小组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课堂气氛较之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气氛要活跃了许多;轮换学生代表汇报发言,兼顾个人差异,学生互助互学,使学生整体学习水*提高。课堂上充满思想,学习中充满智慧,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为他们之后走向社会,充分地展示自己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我觉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得以顺利地进行,还需一些条件:班级人数不易过多,否则易流于形式,造成分组讨论乱哄哄的局面;学生学习水*差异不宜过大,否则差生愈差,听不懂课程讲解,优生愈强,只是学科带头人在唱独角戏,造成两极分化;这种课型也适合年龄大些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

  最后,“教无定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我不主张把教学定为某种“模式”,一旦模式化,就成了死板的东西,僵化的条框。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标准化零件;我们教授的是广博多样的知识,而非一个面孔的教条理论。故“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成为一个先进的理念,一种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为我们任重道远的教育道路又增添一奇葩,但不必把它固定所有的学科都要这么上,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传统讲解,快乐教学,“高效课堂”等等,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无定法,而又万变不离其宗,方得桃李满天下。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3

  我校自去年以来,在全校推行“5521”课堂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改革,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改变过去“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在文教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我们初三语文组全体同仁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也做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要构建有效甚至高效语文课堂,做好课前预习是关键!

  一、有效预习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高效课堂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行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学、展示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古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有效,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且还有利于上课教师节约引导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展示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会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展示效果,耽误课堂教学时间,致使课堂教学容量减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才能有重点,才能实现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也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的达到高效。

  二、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捷径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很多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把课文通读一遍,最多再查一下字典,了解生字、词,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的基本做不到,其实这样的预习就不能算是有效。教师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才能使预习达到有效!

  记得有一次在某学校上公开课,虽然该校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由于我对学生预习情况不了解,课堂上无论我怎样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气氛还是不浓,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后来回到学校,我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拟出适合学生的预习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提问,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对学生预习的方法上进行指导。课堂上,针对学生普遍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和引导,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预习效果至关重要。

  我常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诵读法,让学生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捕捉信息,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储备必要的知识信息。圈点法,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圈生字画生词能回答课后问题,能概括段意或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养成预习动笔、动脑的习惯。查找资料法,是指导学生结合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查阅工具书、资料、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弄懂句子的意思,养成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独立解决字词句等疑问的习惯。旁批法,是引导学生将解决的问题在读书时对词句段的想法、感悟及时进行旁注,为课堂交流做准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质疑法,是结合课后问题和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以问促思、以读促想,读想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使预习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方法指导得当,预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堂师生才能配合默契。

  三、明确预习目的是有效预习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材体系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学生预习。根据课文编制好预习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预习有明确目标,预习内容具体,预习有方向,预习得法。这样预习才能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提升,这就是有效预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预习方案,那些欠缺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薄弱需要加强的,哪些是关键需要重锤敲击的等,让课堂充满灵动和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检查评价是实现有效预习的途径。

  要想预习达到预期效果,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检查机制,我一般是这样做的:

  1、学生检查机制:

  班上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在课前交叉检查,对没有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登记,并计入小组考核。每周评分,对做的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由于小组每个成员都关系到小组的荣誉,组长在经过培训后都相当认真负责,还可以担当起指导本组同学预习的任务。

  2、教师检查机制: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预习案,交流反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动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参与课堂活动的情感态度,思考理解课文的方法,交流表达的能力,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预习成为了一种习惯,还培养了他们思考、质疑问题的能力。

  五、以有效预习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一点不假。只有当学生把预习当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而不是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时,才能积极主动地、认真地进行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预习质疑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以课堂教学创新巩固预习成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教变为学生自主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的有激情,有收获。如学习《核舟记》、《威尼斯商人》、《石壕吏》等课文时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课文诵读、分析上,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一些这些课上要使用的道具,分小组让学生来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的最好。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心想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为能表演好这一课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熟课文根本就不需要老师操心了,而且好多的学生还查阅了许多的书籍。这样的课堂,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这样才是高效理想的课堂。

  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自己研究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搞好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提高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4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我感触颇深——有工作上的快乐,当然也有些许苦闷,这学期学校全面推进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对自己的工作不敢有半点怠慢,每天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感觉自己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自己对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首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预习的工具,是学习的抓手。通过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够自我开展自学。当然,用导学案也不能脱离教材,教材是第一手学习材料。不能有了导学案,就肢解了教材。整体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是首位的,通过导学案的问题,要回到教材中去,不能让学生只注重找答案而不读书、不品悟。问题的答案是读出来的,同时在读的过程当中,又有新的生成。

  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次的预习进行检查,以便于在课堂上,对子组进行讨论交流,分享成果,每个单元的学*结,由老师来评价选出预习之星,进行班内展评,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

  二、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说到精心备课,第一次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绞尽了脑汁,每天熬至深夜,努力钻研,为了紧扣高效课堂教学环节,围绕三环六步(导学,独学,对学,研学,展学,检测)来教学,在落实学生为主体地位上下功夫,落实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上下功夫,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我深入地明白了备好导学案的重要性——这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

  1、精心设计导语。我觉得好的导语能抓住孩子的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最佳路径》中,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并不陌生吧,那么,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创造的吗?——没错,就是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这样的提问设计,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动起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使学生动起来,成为真正的主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合作交流展示,质疑补充的方式,来调动他们的主观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怒吼吧,黄河》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重点品读词句段,大胆质疑,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燃烧起来,并开设各种奖项,如"质疑之星","展示之星"等,来鼓励那些有创新、有特色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的一种肯定,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四、强化小组的分工与合作

  课堂教学完不成任务,展示环节杂乱,回答问题重叠。很大程度在于分工不明确,这是我感触最深也是最让我头疼的地方。为了让小组间成员真正意义上做到团结合作交流,各有其责。学习上彼此间相互取长补短,我不断进行观察,调整小组建设,利用优生组和差生组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对学困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帮助。又利用每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进行竞争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经过多次微调,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配合性提高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由此,小组建设的重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之一。

  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要想学好语文,只凭课本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校自开展高校阅读课以来,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一个月读60万字"的要求。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课外知识量。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做摘抄,可以是作文读后感,可以是名言,可以是精彩片段……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相信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是大有好处的。

  六、注重多激励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以欣赏、赞美、夸奖、鼓励,作为主体,勇气是把利箭,能帮助你斩出前进途中的障碍,由此可见,激励学生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成长途中的点点星光,让他们像一棵棵自信的小树一样,茁壮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闪光的机会、才会有上进、自信心,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人人才会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心得。教无止境,虽然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经验尚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但我仍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5

  面对时下如火如荼的语文课堂改革,一路走来我曾激动过、迷惘过、收获过!曾因第一次看见杜郎口模式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激动万分,曾因学来学去丢失了自己而迷惘,曾因自己的不断学习整合优化从而不断有新收获而高兴!一路学习一路收获,一路反思一路取舍,一路下来始终不变的是:一切为了学生快乐地学、主动地学、高效地学!现在我的语文课堂是:

  一、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即五步读书法。

  第一步是先猜读题目,看着文章标题你会怎么写,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一是找到自己和作者选材构思的差异,再是训练了自己思维力,便于自己写作水*的提高。第二步是一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也就是读准字音、停顿,初步感受文章基调,边读边标出各段序号,边扫除文字障碍,尤其重视生字、多音字、形似字、新鲜成语,读完后查找字典或工具书,将重点词语的解释写在课文中该字词的旁边以便记忆。第三步是再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顺并把“厚书读薄”,即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是梳理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是按什么线索或顺序写的。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快速把握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第四步是三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流畅,重点注意对文段中优美词句或关键句的品味赏析,如含有各种修辞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寓意深刻含蓄句、画龙点睛句等等。还要注意段和段或事与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掌握作者选材组材构思的独特之处。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主旨,感受作者语言和情感表达及写作技巧的魅力。第五步是四读课文,要求学生读熟练或准确背诵,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并能联系生活延伸课外。目的是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当然,以上方法不一定适合各种文体,我们在教学时面对不同的文体侧重点也会有相应改变,也就是*常我们所说的“依体而教”。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老师还教得省心,真是一举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我认为收获还是蛮大的。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教授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记住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以前我只重视自己能完成教学任务就行,至于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认真听讲记录思考发言就一定能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果一次次不太尽人意的考试成绩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症结所在。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知识落实不到位,但自己实在不愿用多布置作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泯灭学生学习兴趣的代价去换取成绩的提高,那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正在我困惑的时候,XX年10月份的一次赴xx学习,让我茅塞顿开。原xx五中韩吉东校长在做报告时讲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要重视全班学生的参与度,他说假如班里有50个人,老师讲学生听参与度是1:50,1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参与度是1:49,本质上效果没什么不同,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已。如果25个学生讲25个学生听,然后再反过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一语点醒梦中人”!回来后我在课堂上试行这种办法,小组内一对一检查监督互帮,再加上小组加分的有效刺激,年终语文考试班里59人,有33名进入优秀生行列,比以前多了8个,*均分年级第一,低分人数明显减少。按总分算班里后30名中有23人进步。这说明这个办法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还是很有效的。

  三、复习课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指导

  从历年的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尤其是记叙文阅读是学生最易丢分的部分,原因一是农村学生人生阅历知识积累有限,阅读面又窄,导致有些记叙文尤其是散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二是有些学生审题不清,答题太随意,不规范,不全面。

  为解决学生审题不清而失分,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画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有这样一题“请你试着说说‘栀子花笑了’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我问学生哪些词是关键词,最后大家一致确定“含义‘和”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圈出,每做一题都这样训练。打开我班学生做过的资料书,每个题干都有圈点标画,时间一久学生养成了标画习惯,杜绝了审题不清的毛病。

  针对学生“答题太随意,不规范,不全面”问题,我坚持精选练习题,不搞题海战术,以免增加学生负担,使其产生厌恶情绪。我在XX年《中考真题》中精心挑选了几个题型:题目的含义与作用;过渡段的作用;人物(景物)描写的作用;品析字词句的表达效果等。在训练时,每堂课安排一至两个侧重点,让学生把自己对本题型归纳的知识及答题格式进行汇总,抄写在备忘本上。如我们归纳的“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有:①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槐抱柳》);②揭示文章的主题(《槐抱柳》);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槐抱柳》);④象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槐抱柳》);⑤使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流泪的蓑衣》);⑥题目新颖富有悬念(《流泪的蓑衣》);⑦题目在文中反复出现,首尾呼应凸显主题(《栀子花笑了》);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高山流水》)等。因为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做题时自己总结出来的,他们感觉有规律可循,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兴趣,比起老师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让他们被动地背,效果要好得多。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6

  上学期,为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加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实现教学水*的整体提高,我校开展了组内教研课活动。此次活动涉及面广,课堂形式多样,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从我们语文组的这几堂公开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课堂互动这方面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 课堂互动的定义。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英国学者高尔顿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与学生小组互动、与全班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互动和与其他学生互动五个方面。

  第二,课堂互动的意义

  首先,从教学的价值来讲,互动有助于激发课堂活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式的教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互动和交流,而课堂互动通过沟通,使师生在民主*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对话来获取知识。在*等的对话交流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构建意义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从发展价值来讲,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学生整体,忽视了学生个体,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互动式教学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大胆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有指导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 课堂互动的模式

  (一)谈话式互动

  谈话式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通过提问、激励与引导,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这种课堂互动方式在张玉梅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较为突出,例如她在讲授《优美的汉字》这一课时,经常是面带笑容,亲切和蔼地提出*书法的来历及发展过程等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学到知识并喜欢上*的汉字,黑板前的她俨然一位亲切的长者,将所学知识娓娓道来,而我们所有听课的教师,也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听张老师的课心情非常轻松愉悦而且每节课都有所得,我想这就是她采用的这种谈话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二)探究式互动

  探究式教学是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种课堂互动方式在季宝利和杨桂峰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较为突出。例如季宝利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首先是学生自编自演了一个关于课文的小短剧,非常精彩。而在续写别里科夫死后结局这一环节时,他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小说的主题。而杨桂峰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课,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搜集和发现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新语言,并引入自我介绍中,他俩的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而这样的课堂知识,学生的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

  (三)煽情式互动

  这种课堂互动方式跟情境式教学有相似之处。教师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互动模式在刘莹和苑莹莹和陈俊宏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较为突出。刘莹讲授的《氓》是通过教师范背《氓》这首诗歌将学生引入对女主人公的深深同情之中的,而苑莹莹老师是通过播放视频和背景音乐学生范读课文将学生引入纳粹集中营的恐怖之中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对课文产生了学习兴趣,为课堂的下一步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学案式互动

  最近一些学校开始倡导学案式教学,其实这也是课堂互动的一种,只不过是师生通过学案完成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其实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的教辅材料就是一份很好的学案,那里关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课文理解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资料,进行整合。

  第四, 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课堂互动只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形式,操作起来再所难免会有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问的问题不够具体,有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是教师想要的;分组讨论时间给的太短,个别学生只是看热闹,并非真正参与讨论,发言的学生总是那几个人,其他学生机会很少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要在学生现有水*的基础上,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才能实现有效互动”。

  总之,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互动,应多从教师与学生层面不断去思考探索构建,在有效互动中让语文教学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7

  这一阶段来我学校正在进行高效课堂改革,经过学期初的高效课堂业务培训,以及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尝试应用,我更为清晰的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二、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

  ;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三、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我们的语文课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加上学生活动,上的紧紧巴巴,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但实际上,如果能用一点时间,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态度,提高训练效果字写得更好了,文章更通顺了。我们应该尽量把自己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包括挤出几分钟完成课堂书面作业。

  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

  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总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8

  我校自去年以来,在全校推行“5521”课堂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改革,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改变过去“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在文教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我们初三语文组全体同仁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也做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要构建有效甚至高效语文课堂,做好课前预习是关键!

  一、有效预习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高效课堂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行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学、展示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古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有效,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且还有利于上课教师节约引导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展示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会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展示效果,耽误课堂教学时间,致使课堂教学容量减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才能有重点,才能实现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也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的达到高效。

  二、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捷径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很多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把课文通读一遍,最多再查一下字典,了解生字、词,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的基本做不到,其实这样的预习就不能算是有效。教师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才能使预习达到有效!

  记得有一次在某学校上公开课,虽然该校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由于我对学生预习情况不了解,课堂上无论我怎样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气氛还是不浓,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后来回到学校,我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拟出适合学生的预习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提问,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对学生预习的方法上进行指导。课堂上,针对学生普遍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和引导,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预习效果至关重要。

  我常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诵读法,让学生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捕捉信息,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储备必要的知识信息。圈点法,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圈生字画生词能回答课后问题,能概括段意或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养成预习动笔、动脑的习惯。查找资料法,是指导学生结合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查阅工具书、资料、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弄懂句子的意思,养成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独立解决字词句等疑问的习惯。旁批法,是引导学生将解决的问题在读书时对词句段的想法、感悟及时进行旁注,为课堂交流做准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质疑法,是结合课后问题和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以问促思、以读促想,读想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使预习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方法指导得当,预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堂师生才能配合默契。

  三、明确预习目的是有效预习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材体系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学生预习。根据课文编制好预习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预习有明确目标,预习内容具体,预习有方向,预习得法。这样预习才能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提升,这就是有效预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预习方案,那些欠缺是需要补充的,哪些是薄弱需要加强的,哪些是关键需要重锤敲击的等,让课堂充满灵动和精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检查评价是实现有效预习的途径。

  要想预习达到预期效果,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检查机制,我一般是这样做的:

  1、学生检查机制:

  班上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在课前交叉检查,对没有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登记,并计入小组考核。每周评分,对做的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由于小组每个成员都关系到小组的荣誉,组长在经过培训后都相当认真负责,还可以担当起指导本组同学预习的任务。

  2、教师检查机制: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预习案,交流反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动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参与课堂活动的情感态度,思考理解课文的方法,交流表达的能力,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预习成为了一种习惯,还培养了他们思考、质疑问题的能力。

  五、以有效预习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一点不假。只有当学生把预习当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而不是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时,才能积极主动地、认真地进行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预习质疑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以课堂教学创新巩固预习成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教变为学生自主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的有激情,有收获。如学习《核舟记》、《威尼斯商人》、《石壕吏》等课文时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课文诵读、分析上,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一些这些课上要使用的道具,分小组让学生来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的最好。学生积极性特别高,心想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为能表演好这一课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熟课文根本就不需要老师操心了,而且好多的学生还查阅了许多的书籍。这样的课堂,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这样才是高效理想的课堂。

  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自己研究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搞好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提高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9

  在这次仁寿县教育局举办的初中语文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校四名老师有幸听到了吴丹青和催秀琴两位老师精彩而高效的授课、讲座,可谓受益匪浅。现就本次活动谈一些体会:

  这次活动让我们这些还在教学路上辛苦探索的年轻教师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老师。

  一、扎实的基本功

  两位老师语言清晰流畅,和蔼亲切,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富有诗意:吴丹青老师的诗文语言沁人心脾,能让听者自然而然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范读课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崔秀琴老师《海燕》一课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震撼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逐渐高昂的三读了这句话,让整个教学就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下进行下去。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语言过度自然有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文学功底深厚,是学生博学的导师;如《海燕》一课的作者介绍。崔老师由“这么勇敢自信的‘海燕’是谁写的呢?”自然过渡到了作者高尔基。对高尔基的介绍更是条理清晰,每部作品是跟高尔基的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等历史结合起来讲,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记得牢固。崔老师还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非常幽默,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乐在其中,很轻松。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的老师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崔秀琴老师的课“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幽默,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刘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充分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自由畅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从文本入手自己寻找,归纳慨括。并用自己的理解感受边读课文变表演。如崔老师讲“海燕”的特点全由学生在书本上找,并找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老师再根据其它学生的回答补充,圈画重点,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板书形象地勾画出“海燕”的形象。这个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得轻松愉快。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吴丹青老师《雨巷》诗文教学,每一节诗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后老师鼓励表扬,再试着说比如这个字读重一点,那句话读慢一点,让学生重读,再问学生这样读是否更好。这样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优美文字感悟能力。

  四、特色教师

  两位老师都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适时进行鼓励和赞美。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几乎都做到了这一点,她们充分运用文字语言、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如崔秀琴老师让学生选读《海燕》一课中的片段,不断用语言鼓励赞美,用掌声表扬。学生表演动物造型后,老师学着学生的样子模拟赞美。吴丹青老师在学生读完之后把学生读得好的地方选出来再读,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肯定。

  注重反复朗读。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情感和语言。崔老师和吴老师再两篇文章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老师给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博大精深,情感的丰富多彩。

  观摩两位老师的教学之后听崔老师的“为什么要上好课”和吴老师的“为‘写’而‘读’。让听课的老师更明白两位老师再教学中渗透的教学理念,深受启发。我们见到的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名师的课堂。可是现在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差,往往提个问题再简单再引导有些学生就是不发一言,一句话不说,这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无从着手,希望老师们给点有效的方法指导。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学科;通过语文的教学活动,最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语文学科基础较差,创新教育从何入手呢?

  我针对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巩固,强化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我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背诵检查,储备“粮食”。我指导学生既在课内,也在课外诵记名篇名段、名言名句,并开展比赛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教学的.常抓不懈,使学生肚里的“墨水”多了,他们回答问题时的语言比以前风趣、丰富多了,写作的内容也较以往广泛生动多了。二是注重拓展阅读,增加“营养”。农村初中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读书量少得可怜,长期“营养不良”,影响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向学校建议,发动全校师生捐书,增加了图书室的藏书量。然后,合理地安排好图书出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并摘抄名句,熟记精彩文段,写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在阅读拓展练习中,学生的“营养”全面了,“仓储”盈满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夯实了语文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有可能有所创新,这也可以说是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吧。

  本次观摩活动让我们年轻教师真正感受了什么事有效益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不断学习导师们的优秀教学,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努力教育好祖国未来的栋梁。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0

  在这次仁寿县教育局举办的初中语文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校四名老师有幸听到了吴丹青和催秀琴两位老师精彩而高效的授课、讲座,可谓受益匪浅。现就本次活动谈一些体会:

  这次活动让我们这些还在教学路上辛苦探索的年轻教师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老师。

  一、扎实的基本功

  两位老师语言清晰流畅,和蔼亲切,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富有诗意:吴丹青老师的诗文语言沁人心脾,能让听者自然而然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范读课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崔秀琴老师《海燕》一课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震撼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逐渐高昂的三读了这句话,让整个教学就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下进行下去。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语言过度自然有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文学功底深厚,是学生博学的导师;如《海燕》一课的作者介绍。崔老师由“这么勇敢自信的‘海燕’是谁写的呢?”自然过渡到了作者高尔基。对高尔基的介绍更是条理清晰,每部作品是跟高尔基的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等历史结合起来讲,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记得牢固。崔老师还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非常幽默,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乐在其中,很轻松。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的老师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崔秀琴老师的课“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幽默,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刘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充分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自由畅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从文本入手自己寻找,归纳慨括。并用自己的理解感受边读课文变表演。如崔老师讲“海燕”的特点全由学生在书本上找,并找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老师再根据其它学生的回答补充,圈画重点,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板书形象地勾画出“海燕”的形象。这个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得轻松愉快。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吴丹青老师《雨巷》诗文教学,每一节诗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后老师鼓励表扬,再试着说比如这个字读重一点,那句话读慢一点,让学生重读,再问学生这样读是否更好。这样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优美文字感悟能力。

  四、特色教师

  两位老师都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适时进行鼓励和赞美。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几乎都做到了这一点,她们充分运用文字语言、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如崔秀琴老师让学生选读《海燕》一课中的片段,不断用语言鼓励赞美,用掌声表扬。学生表演动物造型后,老师学着学生的样子模拟赞美。吴丹青老师在学生读完之后把学生读得好的地方选出来再读,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肯定。

  注重反复朗读。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情感和语言。崔老师和吴老师再两篇文章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老师给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博大精深,情感的丰富多彩。

  观摩两位老师的教学之后听崔老师的“为什么要上好课”和吴老师的“为‘写’而‘读’。让听课的老师更明白两位老师再教学中渗透的教学理念,深受启发。我们见到的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名师的课堂。可是现在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差,往往提个问题再简单再引导有些学生就是不发一言,一句话不说,这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无从着手,希望老师们给点有效的方法指导。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学科;通过语文的教学活动,最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语文学科基础较差,创新教育从何入手呢?

  我针对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巩固,强化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我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背诵检查,储备“粮食”。我指导学生既在课内,也在课外诵记名篇名段、名言名句,并开展比赛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教学的常抓不懈,使学生肚里的“墨水”多了,他们回答问题时的语言比以前风趣、丰富多了,写作的内容也较以往广泛生动多了。二是注重拓展阅读,增加“营养”。农村初中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读书量少得可怜,长期“营养不良”,影响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向学校建议,发动全校师生捐书,增加了图书室的藏书量。然后,合理地安排好图书出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并摘抄名句,熟记精彩文段,写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在阅读拓展练习中,学生的“营养”全面了,“仓储”盈满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夯实了语文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有可能有所创新,这也可以说是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吧。

  本次观摩活动让我们年轻教师真正感受了什么事有效益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不断学习导师们的优秀教学,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努力教育好祖国未来的栋梁。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是高效?如何避免高效课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语文高效课堂系列问题困扰着和我一样一线的教师。下边就我在语文高效课的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不要上成非语文课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要开展一些学生探讨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生偏离“语文”现象。比如说:在教一篇说明文的时候,会不会把它上成了一节生物课、地理课;在教一篇古文的时候,会不会有太多历史课的痕迹。语文课首先就要在课堂上表现出语文的东西。

  二、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三、不要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精髓,而课堂应该是我们实施“高效”的主阵地,我认为,如果为了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如果为了能使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所谓“轻松”,而把课堂中该学习的任务布置到课外,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厌倦,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

  四、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回答相当正确。让听课教师羡慕,感慨自己的学生没有那么优秀。但是仔细看一看,有不少学生是在拿着参考书或者其他的资料在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场面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相反,在一些学生的答案不够完美产生争议之时,才是学生真是高效学习的最好表现。在学生的争论中,他们在展现自己的智慧、口才与能力。在争辩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争辩是达到高效的最好途径。

  高效课堂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成果。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成长的追求,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提高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知识和成长。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2

  面对时下如火如荼的语文课堂改革,一路走来我曾激动过、迷惘过、收获过!曾因第一次看见杜郎口模式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激动万分,曾因学来学去丢失了自己而迷惘,曾因自己的不断学习整合优化从而不断有新收获而高兴!一路学习一路收获,一路反思一路取舍,一路下来始终不变的是:一切为了学生快乐地学、主动地学、高效地学!现在我的语文课堂是:

  一、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即五步读书法。

  第一步是先猜读题目,看着文章标题你会怎么写,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一是找到自己和作者选材构思的差异,再是训练了自己思维力,便于自己写作水*的提高。第二步是一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也就是读准字音、停顿,初步感受文章基调,边读边标出各段序号,边扫除文字障碍,尤其重视生字、多音字、形似字、新鲜成语,读完后查找字典或工具书,将重点词语的解释写在课文中该字词的旁边以便记忆。第三步是再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顺并把厚书读薄,即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是梳理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是按什么线索或顺序写的。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快速把握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第四步是三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流畅,重点注意对文段中优美词句或关键句的品味赏析,如含有各种修辞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寓意深刻含蓄句、画龙点睛句等等。还要注意段和段或事与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掌握作者选材组材构思的独特之处。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主旨,感受作者语言和情感表达及写作技巧的魅力。第五步是四读课文,要求学生读熟练或准确背诵,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并能联系生活延伸课外。目的是

  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当然,以上方法不一定适合各种文体,我们在教学时面对不同的文体侧重点也会有相应改变,也就是*常我们所说的依体而教。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老师还教得省心,真是一举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我认为收获还是蛮大的。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教授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记住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以前我只重视自己能完成教学任务就行,至于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认真听讲记录思考发言就一定能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果一次次不太尽人意的考试成绩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症结所在。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知识落实不到位,但自己实在不愿用多布置作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泯灭学生学习兴趣的代价去换取成绩的提高,那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正在我困惑的时候,12年10月份的一次赴XX学习,让我茅塞顿开。原XX五中韩吉东校长在做报告时讲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要重视全班学生的参与度,他说假如班里有50个人,老师讲学生听参与度是1:50,1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参与度是1:49,本质上效果没什么不同,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已。如果25个学生讲25个学生听,然后再反过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一语点醒梦中人!回来后我在课堂上试行这种办法,小组内一对一检查监督互帮,再加上小组加分的有效刺激,年终语文考试班里59人,有33名进入优秀生行列,比以前多了8个,*均分年级第一,低分人数明显减少。按总分算班里后30名中有23人进步。这说明这个办法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还是

  很有效的。

  三、复习课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指导

  从历年的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尤其是记叙文阅读是学生最易丢分的部分,原因一是农村学生人生阅历知识积累有限,阅读面又窄,导致有些记叙文尤其是散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二是有些学生审题不清,答题太随意,不规范,不全面。

  为解决学生审题不清而失分,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画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有这样一题请你试着说说栀子花笑了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我问学生哪些词是关键词,最后大家一致确定含义和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圈出,每做一题都这样训练。打开我班学生做过的资料书,每个题干都有圈点标画,时间一久学生养成了标画习惯,杜绝了审题不清的毛病。

  针对学生答题太随意,不规范,不全面问题,我坚持精选练习题,不搞题海战术,以免增加学生负担,使其产生厌恶情绪。我在12年《中考真题》中精心挑选了几个题型:题目的含义与作用;过渡段的作用;人物(景物)描写的作用;品析字词句的表达效果等。在训练时,每堂课安排一至两个侧重点,让学生把自己对本题型归纳的知识及答题格式进行汇总,抄写在备忘本上。如我们归纳的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有:①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槐抱柳》);②揭示文章的主题(《槐抱柳》);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槐抱柳》);④象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槐抱柳》);⑤使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流泪的蓑衣》);⑥题目新颖富有悬念(《流泪的蓑衣》);⑦题目在文中反复出现,首尾呼应凸显主题(《栀子花笑了》);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高山流水》)等。因为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做题时自己总结出来的,他们感觉有规律可循,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兴趣,比起老师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让他们被动地背,效果要好得多。

  另外,我还教给学生学会采点得分,答案尽量在原文中找。我们在做完题后把答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看答案的得分分解,答出哪一点得几分,让学生心中有数。如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果含有修辞,先写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再套用格式答作用。通过反复练习,我们总结的规律是:说明文、议论文答案多在文章中能找到,阅读题几分就从几个角度回答;记叙文占分值大的阅读题,答题角度一般折半回答,如3分或4分的题,可分别从2个角度来回答,多答不扣分。明白了这些阅卷常识,学生在答题时有目的,有范围,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通过反复指导多次训练,学生的阅读题得分明显提高,应试能力明显增强。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常教常新,常学常新。以上只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效率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3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改观摩课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老师、张敬老师及刘悦老师的课。之后,聆听了教研员对三位老师三堂课的分析,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三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片段,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在《草船借箭》一课中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不仅仅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老师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

  老师在处理课文时分别采用了“说”、“读”、“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画船的授箭步骤。充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是什么使他们深深感动?”从而也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此外,老师还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想与欣赏,适时进行迁移。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一日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4

  上学期,为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加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实现教学水*的整体提高,我校开展了组内教研课活动。此次活动涉及面广,课堂形式多样,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从我们语文组的这几堂公开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课堂互动这方面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 课堂互动的定义。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英国学者高尔顿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与学生小组互动、与全班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互动和与其他学生互动五个方面。

  第二,课堂互动的意义

  首先,从教学的价值来讲,互动有助于激发课堂活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式的教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互动和交流,而课堂互动通过沟通,使师生在民主*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对话来获取知识。在*等的对话交流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构建意义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从发展价值来讲,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学生整体,忽视了学生个体,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互动式教学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大胆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有指导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 课堂互动的模式

  (一)谈话式互动

  谈话式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通过提问、激励与引导,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这种课堂互动方式在张玉梅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较为突出,例如她在讲授《优美的汉字》这一课时,经常是面带笑容,亲切和蔼地提出*书法的来历及发展过程等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学到知识并喜欢上*的汉字,黑板前的她俨然一位亲切的长者,将所学知识娓娓道来,而我们所有听课的教师,也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听张老师的课心情非常轻松愉悦而且每节课都有所得,我想这就是她采用的这种谈话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二)探究式互动

  探究式教学是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种课堂互动方式在季宝利和杨桂峰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较为突出。例如季宝利在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首先是学生自编自演了一个关于课文的小短剧,非常精彩。而在续写别里科夫死后结局这一环节时,他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小说的主题。而杨桂峰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课,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搜集和发现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新语言,并引入自我介绍中,他俩的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而这样的课堂知识,学生的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

  (三)煽情式互动

  这种课堂互动方式跟情境式教学有相似之处。教师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互动模式在刘莹和苑莹莹和陈俊宏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较为突出。刘莹讲授的《氓》是通过教师范背《氓》这首诗歌将学生引入对女主人公的深深同情之中的,而苑莹莹老师是通过播放视频和背景音乐学生范读课文将学生引入纳粹集中营的恐怖之中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对课文产生了学习兴趣,为课堂的下一步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学案式互动

  最近一些学校开始倡导学案式教学,其实这也是课堂互动的一种,只不过是师生通过学案完成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将若干个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其实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的教辅材料就是一份很好的学案,那里关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课文理解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资料,进行整合。

  第四, 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课堂互动只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形式,操作起来再所难免会有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问的问题不够具体,有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是教师想要的;分组讨论时间给的太短,个别学生只是看热闹,并非真正参与讨论,发言的学生总是那几个人,其他学生机会很少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要在学生现有水*的基础上,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才能实现有效互动”。

  总之,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互动,应多从教师与学生层面不断去思考探索构建,在有效互动中让语文教学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采用视频教学,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6

  在这次仁寿县教育局举办的初中语文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校四名老师有幸听到了吴丹青和催秀琴两位老师精彩而高效的授课、讲座,可谓受益匪浅。现就本次活动谈一些体会:

  这次活动让我们这些还在教学路上辛苦探索的年轻教师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老师。

  一、扎实的基本功

  两位老师语言清晰流畅,和蔼亲切,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富有诗意:吴丹青老师的诗文语言沁人心脾,能让听者自然而然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范读课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崔秀琴老师《海燕》一课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震撼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逐渐高昂的三读了这句话,让整个教学就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下进行下去。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语言过度自然有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文学功底深厚,是学生博学的导师;如《海燕》一课的作者介绍。崔老师由“这么勇敢自信的‘海燕’是谁写的呢?”自然过渡到了作者高尔基。对高尔基的介绍更是条理清晰,每部作品是跟高尔基的生*和俄国十月革命等历史结合起来讲,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记得牢固。崔老师还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非常幽默,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乐在其中,很轻松。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的老师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崔秀琴老师的课“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幽默,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刘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充分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自由畅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从文本入手自己寻找,归纳慨括。并用自己的理解感受边读课文变表演。如崔老师讲“海燕”的特点全由学生在书本上找,并找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老师再根据其它学生的回答补充,圈画重点,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板书形象地勾画出“海燕”的形象。这个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得轻松愉快。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吴丹青老师《雨巷》诗文教学,每一节诗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后老师鼓励表扬,再试着说比如这个字读重一点,那句话读慢一点,让学生重读,再问学生这样读是否更好。这样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优美文字感悟能力。

  四、特色教师

  两位老师都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适时进行鼓励和赞美。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几乎都做到了这一点,她们充分运用文字语言、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如崔秀琴老师让学生选读《海燕》一课中的片段,不断用语言鼓励赞美,用掌声表扬。学生表演动物造型后,老师学着学生的样子模拟赞美。吴丹青老师在学生读完之后把学生读得好的地方选出来再读,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肯定。

  注重反复朗读。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情感和语言。崔老师和吴老师再两篇文章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老师给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博大精深,情感的丰富多彩。

  观摩两位老师的教学之后听崔老师的“为什么要上好课”和吴老师的“为‘写’而‘读’。让听课的老师更明白两位老师再教学中渗透的教学理念,深受启发。我们见到的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名师的课堂。可是现在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差,往往提个问题再简单再引导有些学生就是不发一言,一句话不说,这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无从着手,希望老师们给点有效的方法指导。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应用最广泛、最贴近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学科;通过语文的教学活动,最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语文学科基础较差,创新教育从何入手呢?

  我针对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巩固,强化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我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背诵检查,储备“粮食”。我指导学生既在课内,也在课外诵记名篇名段、名言名句,并开展比赛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教学的常抓不懈,使学生肚里的“墨水”多了,他们回答问题时的语言比以前风趣、丰富多了,写作的内容也较以往广泛生动多了。二是注重拓展阅读,增加“营养”。农村初中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读书量少得可怜,长期“营养不良”,影响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向学校建议,发动全校师生捐书,增加了图书室的藏书量。然后,合理地安排好图书出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并摘抄名句,熟记精彩文段,写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在阅读拓展练习中,学生的“营养”全面了,“仓储”盈满了,阅读和写作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夯实了语文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有可能有所创新,这也可以说是初中语文的创新教育吧。

  本次观摩活动让我们年轻教师真正感受了什么事有效益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不断学习导师们的优秀教学,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努力教育好祖国未来的栋梁。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7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准。那么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

  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没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1、开展竞赛激情趣: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适时开展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自读课文时,让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结合课后练习,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将学生分成两组,互相提问质疑,鼓励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归纳出结果,最后评出优胜者。学生常讨论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参与意识增强,在积极有益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知识掌握牢,使学生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真正把被动学习语文变为主动求知,学好语文。

  2、创设情境引兴趣。

  创设情境,要依据教材从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苏轼《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可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故事发生在北宋丙辰年的中秋节,都城东京城中,城内月光如水,月亮洁白晶莹,到处是欢声笑语,苏轼一人在月光下舞姿

  翩翩,他在干什么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图片,接着用《明月几时有》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很快课本和注释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获得知识,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二、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

  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8

  上个世纪7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的问题,不容否认,那时我们刚刚经历完一场教育的摧残、文化的摧残,对于构建高效的课堂不具备客观的条件。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大大小小若干改革的语文课堂仍然不尽人意,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们的探索与追求。眼花缭乱的教学理论,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是层出不穷,叫人无所适从。我校语文组在教学实践中,对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高效语文课堂如何界定

  对于高效语文课堂的理解是众说纷纭,每一种说法都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界定的。我校语文组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上,将高效的课堂认定为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及师生共同受益的效率高、效果好并且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长远影响的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两个显著特征: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课堂教学如果忽视这两个特征中的任何一点都将是不成功的课堂。

  二、高效语文课堂如何构建

  (一)教师乐教

  1、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知道自己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我校语文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既重视教学目标,又重视教学方法。课程目标是课堂的主宰,师生之间的互动均围绕目标展开,追求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思想情操,真真切切受文本佳作的情感“传染”。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兴趣对构建高效的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了解现代科技、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甚至还要了解当前乐坛、影坛、文坛、体坛等信息。在语文课上教师能结合时下的热点问题,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也就“信其道而亲其师”了。

  2、做有良心的教师,师生共同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比教师的知识水*对学生的影响更显著,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影响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的需求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当下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处处围绕考试设计自己的教学规划、教学目标,把国家设置非常好的课程丢掷一边,违背教学规律,把时间都花费在应试的集中训练上。学完一册书,学生不知道书中有哪些课文,更甚者,课文讲完了,学生连一遍都没有读。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何谈高效?他们的教学,是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得到构建语文大厦的钢筋、砖头而已,在反复的搬运中,结果是学生的厌学。在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学生潜能的挖掘、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积累,走多读多写的语文学习的有效之路,使学生在读写中增长才干、训练思维、提高认知水*。我校语文组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落到实处,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即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以此来指导教学,训练学生。

  (二)学生乐学

  1、做学习的主人。我校语文组始终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放在首位。

  (1)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促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趣的直接因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等交往,表现为师生间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它可促使师生形成相互感知、理解、信任、吸引的互动关系,进而构建成高效的课堂。

  (2)用宽容尊重学生,唤起他们的自信。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宽容尊重之上的,特别是像三中这样的普通中学,要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的潜能,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们能做到宽容,能去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在课堂上让每一个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3)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借鉴了友好三中的导学模式,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生特点,设计了课前预习学案、课上导学案、课后巩固案。

  三案的使用,创设和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使他们积极尝试探究学习。

  三案的设计,要尽可能体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积极的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三案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提高自己的信心,促进了他们合作的意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2、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我们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我校语文组构建起“课堂—家庭—社会—课堂”的语文教育体系,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激励学生了解生活知识,在生活过程中也学习和利用语文知识,这样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得以健康的发展。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探索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将会尽心尽力还语文教学应有的地位,让功利的教育远离我们,让人类文明的花朵绽放在美丽的校园。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9

  面对时下如火如荼的语文课堂改革,一路走来我曾激动过、迷惘过、收获过!曾因第一次看见杜郎口模式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激动万分,曾因学来学去丢失了自己而迷惘,曾因自己的不断学习整合优化从而不断有新收获而高兴!一路学习一路收获,一路反思一路取舍,一路下来始终不变的是:一切为了学生快乐地学、主动地学、高效地学!现在我的语文课堂是:

  一、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即五步读书法。

  第一步是先猜读题目,看着文章标题你会怎么写,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一是找到自己和作者选材构思的差异,再是训练了自己思维力,便于自己写作水*的提高。第二步是一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也就是读准字音、停顿,初步感受文章基调,边读边标出各段序号,边扫除文字障碍,尤其重视生字、多音字、形似字、新鲜成语,读完后查找字典或工具书,将重点词语的解释写在课文中该字词的旁边以便记忆。第三步是再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顺并把“厚书读薄”,即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是梳理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是按什么线索或顺序写的。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快速把握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第四步是三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流畅,重点注意对文段中优美词句或关键句的品味赏析,如含有各种修辞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寓意深刻含蓄句、画龙点睛句等等。还要注意段和段或事与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掌握作者选材组材构思的独特之处。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主旨,感受作者语言和情感表达及写作技巧的魅力。第五步是四读课文,要求学生读熟练或准确背诵,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并能联系生活延伸课外。目的是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当然,以上方法不一定适合各种文体,我们在教学时面对不同的文体侧重点也会有相应改变,也就是*常我们所说的“依体而教”。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老师还教得省心,真是一举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我认为收获还是蛮大的。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教授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记住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以前我只重视自己能完成教学任务就行,至于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认真听讲记录思考发言就一定能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果一次次不太尽人意的考试成绩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症结所在。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知识落实不到位,但自己实在不愿用多布置作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泯灭学生学习兴趣的代价去换取成绩的提高,那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正在我困惑的时候,XX年10月份的一次赴xx学习,让我茅塞顿开。原xx五中韩吉东校长在做报告时讲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要重视全班学生的参与度,他说假如班里有50个人,老师讲学生听参与度是1:50,1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参与度是1:49,本质上效果没什么不同,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已。如果25个学生讲25个学生听,然后再反过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一语点醒梦中人”!回来后我在课堂上试行这种办法,小组内一对一检查监督互帮,再加上小组加分的有效刺激,年终语文考试班里59人,有33名进入优秀生行列,比以前多了8个,*均分年级第一,低分人数明显减少。按总分算班里后30名中有23人进步。这说明这个办法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还是很有效的。

  三、复习课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指导

  从历年的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尤其是记叙文阅读是学生最易丢分的部分,原因一是农村学生人生阅历知识积累有限,阅读面又窄,导致有些记叙文尤其是散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二是有些学生审题不清,答题太随意,不规范,不全面。

  为解决学生审题不清而失分,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画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有这样一题“请你试着说说‘栀子花笑了’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我问学生哪些词是关键词,最后大家一致确定“含义‘和”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圈出,每做一题都这样训练。打开我班学生做过的资料书,每个题干都有圈点标画,时间一久学生养成了标画习惯,杜绝了审题不清的毛病。

  针对学生“答题太随意,不规范,不全面”问题,我坚持精选练习题,不搞题海战术,以免增加学生负担,使其产生厌恶情绪。我在XX年《中考真题》中精心挑选了几个题型:题目的含义与作用;过渡段的作用;人物(景物)描写的作用;品析字词句的表达效果等。在训练时,每堂课安排一至两个侧重点,让学生把自己对本题型归纳的知识及答题格式进行汇总,抄写在备忘本上。如我们归纳的“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有:①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槐抱柳》);②揭示文章的主题(《槐抱柳》);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槐抱柳》);④象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槐抱柳》);⑤使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流泪的蓑衣》);⑥题目新颖富有悬念(《流泪的蓑衣》);⑦题目在文中反复出现,首尾呼应凸显主题(《栀子花笑了》);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高山流水》)等。因为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做题时自己总结出来的,他们感觉有规律可循,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兴趣,比起老师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让他们被动地背,效果要好得多。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20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改观摩课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老师、张敬老师及刘悦老师的课。之后,聆听了教研员对三位老师三堂课的分析,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三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片段,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在《草船借箭》一课中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不仅仅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老师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

  老师在处理课文时分别采用了“说”、“读”、“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画船的授箭步骤。充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是什么使他们深深感动?”从而也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此外,老师还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想与欣赏,适时进行迁移。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一日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推荐访问:高效 心得体会 荟萃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荟萃20篇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00字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000字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50字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