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守望教育》有感五篇

时间:2023-01-19 17:00:04 手机站 阅读量:

读《守望教育》有感1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读《守望教育》有感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读《守望教育》有感五篇

读《守望教育》有感1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读《守望教育》有感2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守望教育》让我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有一种安静的状态。他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人生常态。在《守望教育》一书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样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

  在浮躁的社会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状态,在安静中让我们深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

  在这里,有一种诗意的情怀。在作者的笔下,教育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充满了生机,沸腾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诗意的情怀。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只要我们相信它们‘在’,我们就能一直走在路上,就有抵达的可能。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守望教育,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吗?不,教育跟大家息息相关,跟我们的民族复兴休戚与共。只要更多的人愿意接近教育,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正如刘教授所说的,“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

  教育是创新之基,人才之要,和谐之源。深感自豪的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形成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强力推进、教育惠民加快提速。我也坚信,作为校长,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会坚守理想,守望教育,并影响身边的众多教者,共同努力,一定会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实、和谐与高贵。

读《守望教育》有感3

  从许新海《守望新教育》这本书里,可以感受到海门市学校发展和坚守换来了丰硕的收获。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有了思考、启迪。新教育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并思索和回答了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新教育人坚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人正是在行动中进行着最美好的言说,正是在坚持中实现了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就是最真切的行动和坚持: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

  从中我知道了新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其中第三辑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有了深深的触动:“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或创造丰富多彩的发展*台,让每个教师与学生在他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引爆,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长状态。”这话说的太好了!我所教的孩子天真无邪,身上有阳光与泥土的气息,正应该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长状态。可班里有一大部分的孩子见生人就脸红,甚至讲不出话来。如果让我们这的孩子和城里孩子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我们农村的孩子差的不是长相,不是衣着,而是气场,就是没有自信,让人看起来拘谨。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们没有锻炼的*台!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没有机会上台一次,可想而知,他们的胆量怎样,心里素质怎样,更谈不上好的精神状态和成功体验了。

  许新海院长认为,新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责任是一种善良的心态,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教师及学生的父母都应有的"心态;责任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个人自觉表现出来的行动;责任是一种博爱的境界,责任的源头是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自然、对社会的一份深沉的爱。学校通过文化濡染、课程研发、活动体验,将公民“责任”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新教育人对教室有着独特而富有生命意识的理解:朱永新先生曾说,教室是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新教育坚持让教室成为美好事物的集聚地,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中心,成为朝向完美的生命场。而每一个在教室相遇的师生,都应该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做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行动就有收获,新教育在新教育人的行动中收获着生命的成长与幸福,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在新教育人的坚持下创造着每一个生命个体可以过一种幸福而完整教育生活的奇迹,相信新教育在行动与坚持中一定会到达理想教育的彼岸。以后,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得到锻炼,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潜能。

读《守望教育》有感4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位艺人因生活窘迫出来谋生,现在是要筹满回家的路费才不得不出来卖艺,艺人的话中特别强调自己“不是要饭”的。

  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的,最起码的是生理的需要如吃饭和穿衣服,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对尊严的渴望。“尽管现实的个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特别是生存样式的差异,但每个人生存的底线,就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生命的尊严,这是没有身份之别的。我们在小心地守护自身存在的尊严的同时,也要小心地守护他人,守护我们身边地每一个人,哪怕是流浪乞讨者的守住他们做人地那条底线。”

  现在城市里的乞讨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讨者?像文中的这位艺人在我们这座城市好像没有吧?肯德基门口,饭店门前,天桥上,有多少人在乞讨,他们真的是无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吗?有好多还都是孩子,这些孩子现在就乞讨,以后怎么办?对那些生活的无奈者,“我们可以凭借我们内心的尊重,而给他人、给这个社会多付出一点善良,一点希望。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但我们在给他人以希望和尊严的同时,我们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敞开一道人性的光泽。”可对另外那些人,我们又能怎么办?

读《守望教育》有感5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守望教育》让我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有一种安静的状态。他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人生常态。在《守望教育》一书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样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

  在浮躁的社会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状态,在安静中让我们深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

  在这里,有一种诗意的情怀。在作者的笔下,教育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充满了生机,沸腾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诗意的情怀。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只要我们相信它们‘在’,我们就能一直走在路上,就有抵达的可能。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守望教育,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吗?不,教育跟大家息息相关,跟我们的民族复兴休戚与共。只要更多的人愿意接近教育,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正如刘教授所说的,“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

  教育是创新之基,人才之要,和谐之源。深感自豪的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形成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强力推进、教育惠民加快提速。我也坚信,作为校长,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会坚守理想,守望教育,并影响身边的众多教者,共同努力,一定会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实、和谐与高贵。

推荐访问:有感 守望 教育 读《守望教育》有感五篇 读《守望教育》有感1 读《守望教育》有感10字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