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全文)

时间:2022-06-19 17:55:06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全文)

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3篇

【篇1】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

牢记两个务必加强作风建设党课讲稿


  授课对象:科级以下党员干部
  授课目的:重温“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确立执政为民的理锇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向时代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授课时间:一小时以下
  授课形式:电视授课
  党员干部同志们:您们好!
  今天,我根据纪检委的安排,利用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大家一起上一次党课,这次党课的题目叫《牢记两个务必 坚持执政为民》。
  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两个务必”集中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胜利和执政的考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二、胡锦涛同志重提“两个务必”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坚持执政为民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两个务必”集中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胜利和执政的考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想必大家都知道“两个务必“是什么?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55年前,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机关移驻西柏坡。这个时期,正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时期。三大战役已经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我们党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从夺取政权到掌握政权的历史性转折。面对胜利和成功,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五十四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曾意味深长地把共产党执政喻为进京“赶考”。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接茬儿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进京后不久的一天,毛泽东准备会见民主人士张澜先生,吩咐卫士长李银桥找一件好点儿的衣服。李银桥从毛泽东仅有的几件衣服里选了半天,也未能找出一件不带补丁的,就对毛泽东诉苦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说:“历来纨绔子弟都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这之后,我们党对牢记 “两个务必”的问题一直高度重视,总是反复地、经常地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加以强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他还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专程去到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5年,江泽民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1997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本色。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广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进。”2001年11月,他到河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两个务必”,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使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已大关,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实践中找到了取得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引导我们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向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胡锦涛同志重提“两个务必”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00二年十二月五日,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半个多月,新当选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就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些同志,轻车简从,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开宗明义说:“ 这次,我和中央书记处的几位同志一起到西柏坡来,主要目的是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胡锦涛指出, “ 现在,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要实现宏伟目标,把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需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这样的时刻,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一系列论述,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重提“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才能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为完成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第二,重提“两个务必”,是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党的建设,执政兴国的需要。可以说,与毛泽东当年提出“两个务必”时的情况相比,就总体而言,今天的党员干部,没有在革命战争和地下斗争那样严酷的环境中,真切体验过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及其对生死存亡所具有的决定意义。再就是,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不知好过当年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曾告诫过的危险已显著增大,很有一些干部已不懂得在人民面前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严重脱离了群众,已不懂得在工作中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味沉湎于奢华,更甚者直至腐败堕落。这表明,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存在弱点的,是有些病患的。
  往近处说,胡锦涛同志重提“两个务必”对我县也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县委副 书记周海黎同志在全县思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动员会上,把我县少数干部思想作风存在的问题,归纳了七性个方面:一是在工作状态上,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思路不清,不思进取,甘居中游,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是在服务大局上,一些单位和部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凡事从本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考虑,缺乏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办事环节多,工作推诿扯皮,影响全局工作和政令的畅通;
三是在宗旨观念上,少数干部不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办,对待群众态度粗暴,作风恶劣;
四是在工作作风上,有的干部形式主义严重,热衷于搞表面文章,有的作风浮漂,工作不主动、不深入,放不下架子,不是真抓实干,而是推推动动,拨拨转转;
五是在价值取向上,有的干部对基层和群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六是在生活作风上,少数干部怕吃苦、讲条件,生活上追求享乐、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中午喝酒,下午睡觉,晚上打牌,白天睡觉。图安逸,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
七是在纪律观念上,一些干部团结意识不强,闹分裂,互相告状,一些干部纪律松弛,自由散漫,严重败坏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上述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部门和少数干部身上,不能代表主流和整体,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与全县上下奋力攻坚的氛围极不协调,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第三,重提“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我们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艰苦奋斗过时了”。

胡锦涛同志尖锐地指出:
“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艰苦奋斗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新的内涵是: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节俭简约。这几个方面,综合体现的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艰苦奋斗已经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一种现代精神。
  艰苦奋斗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为人民群众、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才是我们艰苦奋斗的真正目的。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苦行僧,不是为艰苦而艰苦。当年革命前辈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子孙后代能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讲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对此,胡锦涛同志尖锐指出:
“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他并且说:“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总之,“两个务必”之可贵,在于它体现了在形势大好、不断胜利之时一种难得的冷静和清醒,在于它体现了由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而凝成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目前仍在进行的抗击非典人民战争也充分说明了重提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的现实意义。
  2002年11月16日,一种神秘的肺炎在我国的广东省传播开来,300人被感染,5人死亡。这种病就是 “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也叫SARS。到2003年4月11日,全球已有2781人被感染,111人死亡,病死率为4.0%,已扩散到五大洲的19个国家,占全球206个国家的9.2%。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们的国家面临严峻考验。新一届中央和国家领导,情系百姓,依靠群众,深入基层,艰苦奋斗,带领全国人民万一心,众志成城同非典病魔作斗争。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任,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这次非典危机让人们看到党和政府是多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可以说政府对人民生命的关注超超过了对GDP的关注。特别是胡锦涛同志一句“我很揪心”,更是给人送去一股春天般的温暖。与此相对照,也让人们看到在非典袭来之时,张文康以及XX市的某些官员,先考虑经济,考虑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人的所谓“面子”,其结果是贻误了战机,做出了违背民心,妨害大局的选择,导致了经济蒙受损失,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有人认为张文康不是最坏的官员,言下之意被免职有些亏。到底亏不亏:中国2002年11月16日发现非典病例,身为卫生部长,在2003年4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康还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到中国旅游是安全的。”可紧接着,就有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殒命XX。可以说张文康是求荣取辱。为什么会有求荣取辱的事发生,思想方法不对头,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没有顾及大局,只是站在个人、单位、小团体利益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想办法,与自己的目的相左的结果落在自己头上也就不足为怪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在击倒一些中国民众的同时,也折射出了部分干部身上拖延懈怠和敷衍塞责的惯性。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亲临一线指挥抗击非典的同时,下决心用猛药医治吏治中的顽疾,大范围处分失职官员。在受到免职、撤职乃至开除公职处理的干部中,有省部级“一把手”、县委书记、县长,还有局长、科长、卫生院院长等等。
  中组部一位官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国首次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处分失职官员。社会各界乃至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为切实转变政府工作作风而采取的措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
  一位直接办理处分干部的市委书记说:
“与中国政府最近争分夺秒处理北大、清华爆炸案件和做好海军失事潜艇善后工作一样,中国政府严肃处理这些失职干部就是为了在任何灾难袭来的时刻,以及在一切日常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这一做法也必将促进中国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的增强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三、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坚持执政为民
  权力问题也是世界观问题。能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作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还是把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是衡量权力观是否正确的分水岭。对于掌握权力的党员干部来说,首要的素质就是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而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即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就必须明确三个认识,处理好三个关系
  ㈠、在权力来源上,要明确认识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正确处理好对领导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
  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首先要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来源。我们党的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显然,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姓“民”名“公”,只能用来为民谋利,而绝不能用来谋私。这是我们应有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然而,现在却有少数党员干部把“权力之源”开错了,不是甘为公仆,而是想做老爷;
不是用权为人民,而是以权谋私。在这些人看来,只有上级才能决定自己的升迁和前程,所以只须向上级某一个领导、某一个“靠山”负责就行,结果导致以“上”为本,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也就屡禁不绝。
  既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就必须用于造福人民。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从根本上讲就要处理好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一般说来,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关系往往不容易协调。上级机关的决策多是从全局从宏观上着眼的,要做到既对上级负责又对人民负责,最关键的是必 须把上级的批示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上级的决策与本地的实际条件、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存在一定差距时 ,就不能不顾客观因素和群众的要求,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和作风,硬性摊派,大搞“吹牛项目”、“强迫工程”。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法也是不会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赞许的。为此,我们应当在结合本地实际贯彻上级决策方面,必须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做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㈡、在权力的性质上,要明确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正确处理好“主人”与“公仆”的关系
   我们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党员干部在国家各级机关掌握权力,实际上是在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共产党人认为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奉献,领导就是服务。面对权力,有掌权为奉献和索取两种根本对立的权力价值观。掌权为索取,是剥削阶级的权力价值观。在这种观点看来,权力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个人和少数人的私欲。共产党人坚持执政为民的权力观,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评价权力的价值,认为领导权就是服务权,只能为人民谋取利益,而决不能以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和少数人私利的手段。
  既然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那么每一个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要摆正“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切不可将其颠倒。摆正“公仆”的位置最核心的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关心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的具体利益。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
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
不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
不在文山会海中虚渡光阴。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㈢、在权力目的上,要明确认识到共产党人执政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政绩与职位的关系
  在权力目的上,共产党人追求的是运用权力为民谋利益。权力目的有进步和腐朽、正确与错误、高尚与卑鄙之分。为个人和少数人掌权用权,是腐朽、卑鄙和错误的;
为民族、国家和多数人的利益掌权则是进步、高尚和正确的。共产党人执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共产党人执政的近期目的是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连系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连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党最根本的一条政治优势。在人民群众中成长、成熟和发展,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胡锦涛同志重提“两个务必”,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要十分警惕和防治出现滥用手中权利而脱离群众的现象。世界上一些大党老牌执政党相继丧失执政资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背离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种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引以为鉴。
  既然共产党人执政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官”就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处理好政绩与职位的关系。一是要明确当官要为人民做事,做事不是为了个人当官。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至于个人升降去留,应坦然地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有“天下第一县衙”之称的内乡县衙有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说的就是做官的道理。人在仕途,不必对得失荣辱看得过重,而须时时想想怎样才能做个对地方、对百姓有用的官。

“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心碑”,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领导,最重要的是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爱戴,这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二是要明确人民的“公仆”所追求的政绩,不是单单做给领导看、只对上级负责的政绩;
不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竭泽而渔、损害人民利益的政绩;
不是打着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的旗号,挖空心思为个人营造“形象”、增添“光彩”的政绩。任何“政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舍此就谈不上什么“政绩”。三是要明确什么“政绩”也不能做为向党纪国法、向人民群众讨价还价、索取“特权”的价码。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腐败分子曾经做出过一定的“政绩”,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最终还是被人民所唾弃,被历史所淘汰。
  综上所述,“两个务必” 集中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胜利和执政的考验,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胡锦涛同志重提“两个务必”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体现了在形势大好、不断胜利之时一种难得的冷静和清醒,在于它体现了由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而凝成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
  同志们:
  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形势任务与过去大不相同,但“考试”并未结束,“两个务必”仍需牢记在心。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考试主题依然不变,就是坚持党的宗旨。自己是“考生”,人民是“考官”,自己是公仆,人民是主人。评判“考生”、公仆成绩的唯一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让人民满意、拥护、高兴、答应的正确答案和正确方法,就是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在新的“赶考”中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讨论题:一、艰苦奋斗的精神过时了吗?
  二、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执政为民?
    谢谢大家!
  ---------李建勋
  

【篇2】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群众

(党课讲稿)

前 言

大家好,我们这堂课接着讲作风建设,这次的话题是深入群众。那对于深入群众这个问题,所有的领导干部都不应该陌生。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个十八大的部署是要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在这一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有三个重要的立足点。首先,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人民反映突出的问题,我们怎么把它解决?第一是要深入群众,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实事求是,先得理解现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第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堂课提出要提到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方法,有些传统的东西能不能用,该不用的地方我们要将它坚决地放下,现在其实很多地方做群众工作出现了两个极端。第一个阶段,对传统不屑一顾,总想着现在的形势跟以往不一样了,过去那种走街串巷式的,深入老百姓家庭中去的那种工作方法我们用不上了。第二种依赖是,一提到做群众工作,就想搞传统的东西,如“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很多地方还在搞“三同”,“三同”事情是现在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的一件事情,我们在这堂课的过程中会逐一给大家介绍。

第二,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联系群众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更不是作秀,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

第三点,也是我们当下做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秀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其实是一个作风的问题。党员干部能否联系群众,就看其作风过不过硬,到不到位了,哪怕你没有相关的制度,或在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作风优良仍然可以凝聚党心民心,所以我们的深入群众,这堂课主要是围绕着作风来讲的。

那习近平同志也是多次讲党的群众工作了,比较重要的话有这么几条,群众在干部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要拧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讲得是非常地生动形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群众工作是要在实践中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地市区。谋求自己过得好,也必须让别人过得好。习近平同志对群众工作就提出了以上五点纲领性的要求。

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但我们现在做工作情况毕竟面临着新形势。主要是“三大挑战”的问题。第一,由革命党到执政党,不仅意味着党的地位的变化,而要求党的理论和方式也要跟着转变。

过去是革命党,革命党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做事情的目的特别强,革命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要盯着一个方向去做,而且革命是一个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要达到目的,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要用尽,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所以革命是一个非法制状态,那现在作为执政党,那执政党的目的是多样化的,要有更强大的综合提炼的能力。第二,要讲制度、法治和程序,如果执政党依然当着革命党的方式来做事,那就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基础,自己松动自己的执政框架,所以理念、活动都要跟着转变。

那第二个挑战,从领导计划经济转变为领导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处理好党的领导的一元和市场发展的多元之间的关系,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党的领导是一元化领导,一个行政命令下去,什么都按照这个命令去做,现在不一样,党的领导是一元的,可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多元的,市场的变化甚至是难以预测的,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媒体,放到5年前,当新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的执政者都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会有多厉害,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产物,有了新媒体之后,每一个人都可以及时地将消息散播到网上,无论是宣传工作还是执政的其他方式,都要跟着转变。过去有的地方一出问题就“捂盖子”,现在盖子是捂不住了。过去很多地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跟老百姓的沟通存在着一种官民之间的差距,现在这个差距也逐渐地被抹平了,所以我们怎样处理好这样的关系。

第三,对于一个执政并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党来说,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权力随意延伸到市场经济的资源竞争过程当中去,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和权力的控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权力在市场经济范围的延伸,我们的改革开放不会取得那么重要的成就,但时过境迁,随着我们改革开放日益向改革的深水区方向推进,市场经济和权力必须逐步地分开,否则的话,改革便会陷入僵局,因为权力和市场在一起将培养出巨大的权贵阶层。这是我们做群众工作目前所遇到的“三大挑战”。

那在作风上,我们面对着哪些问题?首先个群众观点淡薄,宗旨不强,不相信、不依靠群众,甚至脱离群众。我在讲实事求是的课的时候就讲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事实首先要从学习上来谈?无论你是知识精英还是政治精英,总会觉得自己的头脑当中有一套先进的真理,我们对真理的信仰是足够的,但验证真理的自觉性却远远地不够,当群众的观点跟我们的观点发生抵触的时候,我们会想的是群众的意识没有达到,因此我们不懂得跟群众做工作,反而是一意孤行地推行我们的意志,这就造成了目前的现状,群众观点淡薄、宗旨意识不强。

第二点,群众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严重,只为自己考虑不为群众考虑。如果第一个问题还在处于为了把事情做好延伸出的问题,那第二个问题纯粹是党性修养不够,党员的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

第三点,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亲和力、感召力,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能力不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本领不够。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我们没有创新,脑子里还想着“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的影响很恶劣,老百姓有自己的工作,尤其在农村的,都到外面打工,天天搁老百姓家里,跟人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怎么受得了。有的时候老百姓为了陪一个领导干部,还把自己在家里打工的那些子女都请回家里,给人家造成很大的麻烦。这种简单原始的办法,在当代的群众工作当中真的是没有用处了,但又拿不出一些新办法出来,到某一个乡村去视察,没有亲和力,领导在那里高高在上的,更没有感召力,说话都是官话、套话,群众听不懂,最重要的是不懂得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

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要依法治国,那依法治国,就得按照法律的方式来运行权力,可是我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有的干部还提出,老百姓的很多方式方法和做法是不守法的,如果我们按照守法的方式去做就治不住他们,这是现代在党员干部当中,尤其是基层干部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不解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将会一点一点地被磨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本领不高,这个问题的改进是指日可待的,现代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要掌握多么尖端的技术,我们只需要了解现在新媒体平台,手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具体应用措施即可,关键是得在这上面动脑筋。

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已有制度贯彻落实不力,工作缺乏制度安排,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如调查研究,想调查就调查,不想调查就不去,没有制度性安排。调查研究该怎么做,走哪几步程序,没有安排。所以,调查研究常常会演变为领导视察,这是我们的制度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二、如何理解“群众路线”

那如何在作风上深入群众?首先我们必须得深入地理解一下何为群众路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大家其实现在有很多的误解,如一提到“深入群众”,为群众做好事就是深入群众,为群众做好事,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意愿,这故而是深入群众,但这绝不是群众路线的全部内容,甚至它不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最根本的是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演变为我们的政策和我们的执政能力,这才是群众路线。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得解决群众的问题,如果连群众的问题都不解决,那谈何尊重群众的创造力,谈何尊重群众的智慧,群众也不会为你提供这样的智慧,所以群众路线的核心是要把群众的创造力给激发出来,把他们的智慧给吸收过来。深入群众,一方面要解决群众的当下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正确地利用和动员群众的力量。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才是群众路线真正的归宿,到群众中去的落脚点是服务于群众的,这个问题不用争议,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了。

我们接着往下看,作风建设是群众工作的核心,那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防腐蚀的六条措施,这都是作风,有这六条措施: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这条措施提得非常好,因为七届二中全会的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夺得全国革命的胜利,但在苏联,斯大林活着的时候就给人家贺寿了,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这是避免党群关系出现破灭必须得遵循的一个原则。第二,不送礼。第三,少敬酒。第四,少拍掌。到现在为止,这几条我们做得都不够好。“八项规定”以来有所好转,第五条做得还不错,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第六条是最有意思的,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这个措施我们可以去讨论,不跟马、恩、列、斯并列,我们到底做到没有?我们常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们是跟马、恩、列、斯并列的,但是不是作风上就出了大问题?这不一定,也不见得。当时我们党还没有夺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我们还没有建立政权,后来发现建立政权之后,尤其是一个新生的政权,我们面临的任务特别重,我们必须得有意识形态的旗帜,但意识形态的旗帜首先得有某一个固定的思想体系作为号召,其次,得有中国特色,不能总是以马、恩、列、斯打在那里,那大家都会这还是一个中国的政权吗?还能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吗?所以把中国的同志放在马、恩、列、斯之后,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不能总是这样,总是说把中国历代的这些领导人全部抬到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邓小平以后我们基本讲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们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就不再把中国同志的名字给直接摆出来了,这是我们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宣传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建设方向。这是关于作风建设的过去的几条建议。

关于群众工作的问题就牵扯到党群的基本关系。那在列宁的著作当中他就提出了,在一切国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除了党以外,还有靠近党的广大阶层和组成党,为党提供成员和养料的这一阶级的广大群众。那列宁的这句话,其实他是道明了党群关系的一些实质,群众首先是在党外的,党内也有普通的党员群众,但一般的广义的群众是在党外的。第二,群众是党员的材料和养分,这就说明党员是不能脱离群众的,鱼水关系的比喻是这样来的。

反对官僚主义,改善作风的前提是认识到群众的巨大创造力,这个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里就曾提出:历史的活动将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力,这一句话是我们的经典理论,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在理论上对此有所把握。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群众

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如何对待群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一些非常朴素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但“群众”这个词我们用得并不多,这也可以透视出里面的一些理论色调,如晃晃一部《四库全书》,“群众”一词就出现200多次,它显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群众的描述有这几个层面,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

首先,对群众的描述有普通民众,还有被统治的对象,如《史记集解》当中就有句话,“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通过美德来控制群众。还有易受蛊惑的众人,这是贬义,最后是非法聚集、抗命、叛乱、破坏的人。所以群众在中国中是一个中性词或贬义词。

我们看“群众”的写法,上面是一个“君”,下面是一个“羊”,它古代的一些写法,上面是统治的象征,下面是很多人,所以梁启超有一句话是“君也者,民之积也,君民一体也,故能群民谓之君,民所归者谓之王。”能把群众给团结起来的人才是君主,这里暗示了群众脱离执政者就成了一盘散沙。

那关于这个问题,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他是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勒庞,在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时候,他首先看到的是群众的破坏性,他说:“群众是不用承担责任的无名氏。”因为群众所有的感情和思想全部到了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个集体心理,他们是冲动、急躁、易变、轻信和偏执。

在民国末年有一位作家章锡琛,他写过一篇文章《群众心理之特征》,概括了群众的七个心理特征。第一,在群众中,意识之个性消失了。在群众中没有了个性;
群众易为暗示所蛊惑;
群众轻信而易欺,什么谣言一放出去,大家都相信;
群众易生共同之幻觉;
群众平凡者也,不是精英;
群众短语推理,要让群众有逻辑性地一步一步地说服他是不可能的;
最后,群众之想象力极为强大。所以章锡琛这位老先生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特征,“用得其道,则可以成大事,立大业,用失其道,则大罪巨恶,亦一发而不可制。”共产党在历史上的成败经验其实都体现出了这两句话。

那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群众一些盲动性的现象,如一些群体性事件,其实有些却有其事,有些也确实是被谣言所惑,我们在网上也有一些网络报名,我们出了一个问题,前不久有一个卡车漏油了,当地村民都过来把这个油用脸盆,大盆小盆往自己家里端,这些事也不能吃,包括现在一些非法传销也是利用了群众的这些心理。既然群众是一盘散沙,既然群众有那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还要深入群众?是因为只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就将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

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历程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是以吸纳工人群众为目标的,在党的二大全会上,我们就提出“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要将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一)共产党人关于群众的判断

那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的判断也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最早对群众的判断是“劳苦群众”,劳苦群众是工人农民。后来我们就将群众做了一个区分,劳动群众、农民群众、妇女群众、学生群众、士兵群众。其中,劳动群众是指工人阶级。最后也不作区分了,就是“群众”。

共产党人在革命当中有这几条总结:首先,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片面地依靠政府和军队不行;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改善群众的实际生活,满足你们的利益要求;
第三,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
第四,群众是需要争取的;
第四,发展不是冒险的无根据的发展。根据在群众,在群众的要求。那最早提出要将群众组织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二大,当时陈独秀是书记。

那真正把这一点做得比较实的还是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即大革命期间,他是深入农村腹地进行调查研究,所以调查研究是真正接触群众的桥梁,他说:“跑到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甚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不组织的话,群众是一盘散沙,会出现很多问题。中国革命的农民战争期间就爆发出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很多地方的农民群众是没有组织的,共产党顶多派一个委员下来,不在这里党组织,任由群众运动肆无忌惮地蔓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北伐战争期间,很多国民党将领后来为什么加入到了反共的阵营当中,因为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在前面辛辛苦苦地打仗,他们家里的农民把你们的田也没收了,把你们的父母也关起来了,自然就造成了革命队伍的分化,所以群众一定要组织起来,组织起来群众才有战斗力。

那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的一开始想到的一点其实是给群众做理论宣传,这个宣传做得确实很痛苦,所以,后来共产党内也发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提出群众工作当中出现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注重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只依靠全国政治运动的口号去煽动。今天我们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也时常面对类似的问题,领导到群众家视察,对群众嘘寒问暖,这是变成客套了,那更多的是讲当前政策怎么样,当前党的精神是什么样,这些东西要讲,但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讲。不管群众的需求就光喊口号,那群众是会很厌烦的,包括宣传工作也是如此。在十七大刚结束的时候,我当时看电视,有一个省的领导到群众家里去,上来问:“十七大以来,你觉得生活条件改善得如何?”对群众来说,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他们不一定真的理解十七大的概念是什么,说句非常严峻的话,我们现在的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博士,现在有了互联网媒体还好一点,但在这之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硕士、博士,尤其是学理工科的硕士、博士,他们对党代会、人代会之间关系构成甚至区分都不一定能把握得清楚,现在跟一个普通的农民张口就说“十七大以后你的工作怎么样”,这个语言是人家不一定能够接受的,所以我们过去存在的问题,现在只是变了法子出现了,一定要扭转。

第二,单凭主观的理论,不顾群众的心理,把口号提得过高,不知怎样聚集一切反对敌人的力量,我们现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单讲理论和口号,也不管群众是否接受。

第三,不懂得团结各团体的群众组成联合阵线。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实存在的问题,把群众按阶级分类,分得一清二楚,不知道怎么把他们共同的愿望抽离出来、剥离出来、提炼出来,我们今天做群众工作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第四,党员的态度不好,总是可以区分党员和群众身份的差别。今天我们不是可以区分党员和群众身份差别了,我们是在刻意地区分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身份差别,这是做群众工作最严重的忌讳,没什么人会喜欢领导的身份出现在他的面前。

(二)如何做到“到群众中去”

那共产党在历史上是如何做到到群众中去的?第一步的做法是关心群众生活,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是我们党对群众工作的一个大的引导方向,党在运动上必须了解群众工作、群众生活,抓住群众斗争的情绪和要求,这一点说得非常到位,一定要从群众的要求出发进行政治革命。

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在中国革命时期有着许许多多的探索,首先提炼出的一点是要学会感召群众、说服群众,这也是我们党的文件当中明确指出的,党对群众的领导,不能站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法律观点上,也不是站在“以党治国”的组织系统上,更不是因为党有武装力量,乃是因为党的一切政治主张都适合于群众的要求,都能取得群众之自愿的拥护。党应当说服群众,而不能强迫群众”这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立下来的规定,得用自己的语言把群众给说服起来。“如果不能坚决的完全的肃清这种命令主义,党便不能成为有战斗力的能指寻群众的党,命令主义与争取群众是不能并存的。这一点我们在当年就明确地提出来了,只有国民党与群众的是命令的关系,这都是当年在文件里面的原话,而我们今天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仍然摆脱不了命令主义的思维。动员和感召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命令。

那在这个问题上,群众路线的提出就有了总体的背景,这句话是出现在《中共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上,说红军在筹款时,一要经过群众路线,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是非常困难的,建立革命根据地,我们也需要军费,那筹款时是怎么筹款?不是强令的摊派吗,而是要通过群众路线筹集经费。所以在革命军事斗争当中,党必须集中自己的领导权力,这是必然的,在军事领域当中,不可能事事都与人协商,不然还打什么仗。所以革命战争当中,党员和群众变成一种二元对二元的关系,在当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中国共产党确实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政治远见的,即使客观上是二元的关系,也要尽量地去消除这样的二元关系,越是存在二元关系,越是要懂得和把握感召群众、说服群众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党群之间的实际关系、理想关系,应该是一个党群一体的关系,党和群众是在一起的这么一种关系,不是党员站在群众的身前,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而群众路线在理论上,它既是反对官僚主义,也是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同志有这么一段话,讲得就非常地精辟,“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使这种领导核心同广大群众密切地结合起来,因而使自己的领导变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领导。”前一半讲的是官僚主义的产生,不注重、不联系群众。后一半讲的是反对教条主义了,“许多同志,不注重和不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而欢喜主观主义地自作聪明地发表许多意见,因而使自己的意见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论。”这是教条主义了。所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所以,毛泽东主席以下的两段话在逻辑上非常地接近。“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把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认识论来对待。

同样再看另外一段话,“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两段话的逻辑高度地相似,所以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具体工作中的反映。

那回到刚刚毛主席说的反对教条主义这段话可以看,他说,很多人不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主观主义地发表意见,我们今天脱离群众的许多问题也是这样,很多的政策都存在着拍脑袋的嫌疑,很多政策无非是听了几个专家的论证就作出来了,有没有真正到群众当中去征求意见?有没有科学地分析和归纳这些意见?我们都要扪心自问一下,这种拍脑袋决策的事真的很不少,别说一个县,一个市,就在一个单位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所以,群众路线的核心是积极地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群众,是要把群众的首创精神给提炼出来。我们关心群众的生活和感召群众,如果不能提炼群众的首创精神的话,那这些都是一句话“作秀”,群众也不会跟着走。那如何对待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党的先进性?很多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真的是摆不清,道不明,我们党是先进的,所以我们自然应领导群众,没错,党是要领导群众,但先进性不能等同于创造性,这是两码事。先进是思想理论的先进,是你把群众更能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能看清当下的局势。先进性是一个认识问题,然后从认识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转化为实践上的紧密联系群众。而群众的首创精神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这种首创精神必须得通过先进性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最后形成群众满意的政策。

所以,关于先进性和群众首创精神的问题,毛主席也是说过一些话的,他说:“在客观上虽然有了某种改革的需要,但在他们的主观上还没有这种觉悟。”这是讲普通群众的。所以,他还说:“除了我们的觉悟,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人民群众的觉悟问题。当人民还不觉悟的时候,把革命果实送给人家是完全可能的。”这是群众的先进性需要党的领导,这是承认的,没有先进性,那群众是一盘散沙。所以在延安时期,我们为了让群众具有更多的先进性,首先加强的是对群众的教育,当时我们有群众的“识字班”,这个“识字班”上绝大多数是妇女同志,我本人的外婆当年她也是在革命根据地长大的,她是被共产党动员起来识文断字,不然一个农村妇女家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是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现在很多国际上经济学家就认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会很强,是因为比起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中国有着更高的识字水平,而且我们中国判断文盲的判断是识字在1500字以下是文盲,这个要求非常高,在印度判断文盲的标准是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是文盲了,所以中国的文化教育这一块的重视程度确实是中国共产党在那么艰苦的宁愿确立下的方针。还有对妇女的尊重,一个国家妇女参加工作的水平决定了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国民党时期这两项任务都没有真正地完成,甚至没有在轨道上。当群众有了自己的经验和素养之后,群众就会将自己朴实的经验落实到实践当中去,那很多的实践原则今天也可以借鉴。

如这幅图,我们党校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引这幅图,再引多少遍都不过分,“史上最牛公章”,把一个公章切五瓣,村委会里一个领导拿一瓣,什么事情只有我们几个人都同意了才能盖章,无论它在实际操作层面有没有真正能够实现达到制约权力的要求,但这种设计确实是群众的创造。

如果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党的先进性就无法保证,所以它是双向的关系。没有党的先进性,群众就一盘散沙。如果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先进性就无法保证,这是双向的关系。我们在任何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是一个官僚制的金字塔结构,中国共产党也不能免俗,那在这一套结构里面,上级对下级进行的是垂直领导,垂直领导不说,每一个下级都有自身的专业,下级的工作范围有自己的权限,上级不能随便干预,这样一来,官僚体制结构是一种封闭化的结构,它会存在很多问题。

如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就总结了官僚制的五大特征。第一个特点是专业性,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甚至每一个人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他有专业性;
第二,等级性。上下级;
第三,常规性,你做工作,永远是做这样的工作,循环往复的都是做同样的工作,就像我讲课,我这一门课多少年都得讲,这是常规性;
第四,非人格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要遵循一套固定的程序与形式,所以官僚制是必然会产生形式主义的;
第五,唯目的性。任何部门都会冲着自己的目的去做事。那很显然,这五大特征都会导致官僚结构的脱离群众的现象发生。如做事都是专业的,那自然听不进群众的意见,我是专家,你懂什么。等级性,那是唯上,听上级领导的。常规性,一旦固定下来了,群众的话就听不进去了,群众的意见也接受不了的。形式主义,总是按照固定的程序走,群众有什么要求,我也不能破坏程序。更重要的是唯目的性,我就要完成我的这个工作的目标,至于它是不是符合群众利益的,这并不在我的目标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官僚制结构必然会出现这五大特征,而这五大特征都是脱离群众的。

所以,毛主席当年就想怎么去克服这五个问题。如专业性方面,他提出了“红”、“专”并进。要把专业技术的干部全部吸纳到党内,让每个党员有高级的政治觉悟,他得有自觉联系群众的意识,不能因为自己的专业而束缚了这样的意识,这是“红”、“专”并进。等级性,要让群众对组织进行监督和批评,尤其是他执政的后期,越往后,他这种批评的要求就越高,到最后索性就变成了大鸣大放了。第三,常规性。常规性是要发挥群众的创造力,把群众的创造力吸纳进来,所以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批评当时的官僚干部,他说:“一种新事物出现后,他们(干部们)总是不赞成,首先反对一气。第一个就反对。随后是人数,做点自我批评。第二种新事物出现了,他们又按照这两种态度循环一遍。”讲得很生动。

最后,关于非人格性提出的是反对形式主义。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破除形式主义。再是唯目的性,告诫党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你的工作不要忘了都是满足群众的利益,言下之意是觉得你的工作和目的要是不符合群众的利益的话,能不做就不做,那是当时我们党希望通过党的组织系统调动一种破坏官僚制科层束缚的从外部缔造出克服官僚约束的能力。当然,很显然,这种设计至少在毛主席的时代,我们不是很成功,但也有一些例子我们可以今天接受。

如毛主席曾有这么一句话,“人们的工作各有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这话其实说得很在理,我们也可以做到,你是领导,不错,但你跑到群众的跟前别摆领导的架子,你是领导,在办公室、电视上、新闻媒体上、群众心里,你都是领导,但到了群众身前,就不要再显示出你是领导,如果你觉得不安全,那就少公开露面,至少安排跟群众会面的那些过程当中不要摆出一幅领导的架子出来。所以毛主席当年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群众的方式是积极参加劳动,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也许你实在没有办法,你的工作所限,领导的人身安全也很重要,包括群众自己就把你当领导了,没有问题,你做一些亲近老百姓的,平易近人的事情,并且把这样的行为常规化,只要你在群众面前出现,就得是平易近人的一种姿态。这样的时候,你的官风就可以去掉,跟群众的往来就更亲切一点,这句话很在理,也是可以做的。

所以,革命年代的时候,包括改革开放以前做群众工作,当时用的几个法则有这些:善于与最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并抓住关键性群体。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抓住的农民便是群众。善于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与荣耀。看得见的物质和荣耀,不用给多,但刚好给到了点子上,这就对了。善于从思想上教育群众、引领群众。善于通过各种形式把群众组织起来,不组织群众就是一盘散沙。再下面一点至关重要了,善于在群众中发现并培养“群众领袖” ,要把在群众那些有人望的头子们培养起来,很多问题跟所有老百姓不好谈,那跟这些人的头子们谈,我们现在也是被迫做这些,我们其实遇到的一些事情,群体性事件、上访等,这里面都有人带头的,你要把他的工作做扎实,但不能够牺牲党的纪律,党的纪律还是要严格执行的。此外,基层党的基层组织,巩固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因为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看得见的组织。反对官僚主义,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民主政治,把群众的意见聚合起来。善于发现并总结群众工作的规律与得失,要善于总结规律,其实党在历史上,这方面做得不少。

五、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变化

有了这些之后我们就看现在的一些变化。变化是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了,工作任务也发生变化了,我们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时空环境都发生变化了,尤其是时空环境。现在的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家里有一块地,自己还在城市打工,我们的做法就要改变了,不能一天到晚跑群众家里去,一天到晚跑群众家里去群众烦你还来不及,还如何做工作。所以“三同”是不能动的,就是这个道理。工作任务也发生变化了,我们的任务多元性、复杂性,体现出来了,不单单是革命这个问题那么简单。所以,群众与党员的领导干部情况之间就出现了心态上微妙的转变。

如这是当年的一份调查,这是几年前的,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满意情况,这是在老百姓当中进行的调查,只对中央满意的占到了61.37%,只对地方满意的,包括基层,占到了8.48%,都不满意的12.19%,都很满意的17.96%,所以老百姓当中普遍存在意见,中央都是好的,什么坏事都是基层办的。但这个问题我们要综合地看待,基层的权力结构也是有限的,有些问题不一定是中央的问题,但它确实是我们政策安排当中系统化不足的问题,如很多政策是部门出台的,这些部门并不代表中央,但这些部门的权力又缺乏约束,所以就造成了部门利益化或利益部门化的一个局面,那在这个情况下出台政策,当然多有抵触,落实到基层都很难办,所以很多事情也确实不是基层同志没有做好,但在群众眼中,就是你们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需要考验我们的智慧。

社会发展的特点也是一个转型的特点,这个图比较复杂,这个图是从1993年到2011年,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布出现一个巨大的变化,农民阶层数量发生了骤降,在下面的是农民阶层,而最上面的是领导干部数量有明显的扩张,而农民工的数量也是增加了,其他城市工人的数量也增加了,这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说明了利益格局的变化。所以做群众工作,我们相关的手段也要跟着调整。

但我们出现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各阶层之间互信不足,公权力和民众之间没有良性的互动,尤其是当年的“我爸是李刚”这样的事情,这是明显地造成了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一种紧张情绪的对立。

尤其这种情绪出现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社会阶层差距开始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公平,现在农村孩子想读书真的非常困难,尤其是想享受到跟城市孩子均等的教育资源,情况其实是越来越严峻了,所以我们可以看,有些人是择校生,择校生的家庭背景。

这是一个调查,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的家庭子女占择校生的23.5%,私营企业主占34.7%,中层管理技术人员家庭占25.7%,这些都是有资本或是有社会资本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谁不为自己的孩子好,所以我们的社会利益真的是在多元化格局正在复杂化。

那这幅图也是一个令人感到非常辛酸的一幅图,两个孩子,两个母亲,一个母亲在为另外一个母亲的孩子擦鞋,她背上还背着一个孩子。我们党校的章荣成(音)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将它引过来了,他说:“这张照片最大的现实意义不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反差,更让人揪心的还在于--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 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阶层的和睦相处。”如何让社会各阶层能和睦相处。所以,今天我们做群众工作面临一个实实在在的障碍是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阶层的分化过程当中还有一些是共识的,人的人权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开始加强了。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中央和国家机关来访接待部门对应到而未到省级职能部门反映诉求的,或者省级职能部门正在处理且未超出法定处理期限的,或者信访事项已经依法终结的,不予受理。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信访的要求,但我们的信访确实还是一个难中之难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过去信访已经成了人们的习惯,而现在人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又增强了之后,大家更依赖于这样一个制度渠道。所以在老百姓的意识观念出现变化的前提之下,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你出现了什么意识,我们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对症下药。

如2013年的报道就说明湖南长沙民告官开始变多,政府机关胜诉率超过九成,首先民告官变多,说明老百姓的监督意识增强了,政府机关胜诉超过九成,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那我的理解还是说确实有很多问题在法律上还是政府机关站得住脚的,但就牵涉到一个群众的普法问题和说服群众的问题能否落实下去。

类似于这样的图片,其实是很影响干群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而且这些图片很多都是在群众通过自己的新媒体渠道在网上反映的。2009年春节后市民拍摄到公务员是否还上班迟到,这都是5、6年以前的事了。还有在上班期间打牌被别人抓拍到的画面,睡觉的画面。还有“笑脸哥”、“表哥”这样的事情,雷政富的事情,这都是老百姓监督发生的事情。

六、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方式

我们再看党群关系,现在要如何看待它的几个维度,我们要抓哪几个方面?首先要尊重规律,转变理念,群众工作要树立一种大群众工作的观念,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服务,要有依法执政的观念,现在四中全会也提出要尊重规律,转变理念。加强制度设计的系统性,过去的制度是条块分割的,西方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整体化政府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过去一个部门管一摊事,这是有缝隙的,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够由每个部门落实到部门的头上,部门之间会推诿扯皮,群众办事难,这是普遍反映的问题。那就得通过制度设计的系统性打造无缝的对接。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搞了社会管理的网络平台,一站式的服务和网上服务,把老百姓的管理要求输入进去,由后台来分派,老百姓就可以在网上观察你的服务是否到位,你的服务做到哪一步了。这是无缝隙的政府,地方的“一把手”可以在后台看到这些事件落实得如何,系统会自动地将这些事件的任务发配给各个部门,这是无(缝隙)政府的一种系统性设计。

再如现在设得很多的便民的服务大厅救助中心、立法听证会等,前者是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方式,让老百姓不要到处地跑动,一个事情要经过哪几个部门,服务中心的后台就会自动地处理,不需要老百姓自己再跑了。

那像利益的表达机制,如在十年前,北京市就开始做了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管理的听证会,利益的表达方式要制度化,让各个方的利益都有发声渠道,能发声这一点还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的素质也很重要,当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必要的时候,个人应当忘记个人所受的侮辱。”那习近平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座谈的时候,就问一个村官:“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这位叫杨代显的村官说:“都重要。”习近平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到位。

刚才讲了群众工作的那么多问题,那应抓住哪些要点?这里推荐一本应星老师的著作叫《“气”与抗争政治》,当年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是《秋菊打官司》,在这部电影当中,其实巩俐扮演的秋菊,她反反复复打官司,其实就为了四个字“讨个说法”,她不是要获得利益的赔偿,她丈夫的伤病很快会被治好,关键是村长不低头不认错,她就是要讨个说法。

应老师在他另外一本著名的书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关于上访的三个声音。第一个声音,他为什么上访?他看不懂地方和基层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大吃回扣。他们都说政策是英明的,党是非常关心我们这些移民生活的。这是三峡库区移民的一个声音,但他却认为地方和基层的干部是利用职权上欺骗党,下压群众,他说,不怕把我弄去坐牢,他想党的政策永远是正确的,这是我和广大移民的一个心愿。这是第一种声音。

第二种声音,这些上访的人是因为在上访过程当中能够达到好处,大闹大好处,小闹小好处,不闹无好处,今天很多地方的干部一提到上访,都觉得上访当中有很多利益的分配,有很多暗箱操作,确实是有,但看问题得全面。

第三种声音是来自于高层的声音,高层的声音说,我们首先要看绝大多数上访的动机都不是无理取闹的,是群众确实有困难,他还说了一点,我们的法律法规现在不健全,在法律原则上找不到根据,所以人家才过来上访。另外,基层也有问题,有的是有后台的,有的是有保护层次的,所以变得难以解决。所以我们应当耐心。但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坏人浑水摸鱼。这三种声音一摆出便可见,老百姓要上访,他们看到的只是上级的吃拿卡要,上级讨厌上访,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有人缠访闹访,而更上一级,确实是两边都看到了,但它只是一个观念上的概括,对于具体问题,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解决老百姓的真实问题确实需要一个综合的办法,这更需要深入群众当中,及时了解问题,更重要的是群众的上访有时并非要经济利益,他只要讨个说法。你把他的说法解决了,往往事情就办成了一半,你把说法给他给得满意了,那事情就成一半了,而对于那些缠访闹访的,需要通过上访获得经济利益的,还是得靠法制来解决。

所以我们怎么解决一些突出事件?我们有以下几条措施。第一,第一现场原则,出了事给赶紧到现场,不能捂着,更不能拖着,拖着以后再去就完了,第一现场。第二,信息要公开,但有几个原则要把握。第一时间公开,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要阶段性地发布,不要一次把话说满,有的时候一次把话说满就很被动,阶段性地发布,看这些信息到哪一步说哪一点,但千万不能说假话,否则的话,做了一万件好事,一句假话就把事情弄黄了,不能把话说绝,你做不到怎么办?而且要正确地利用第三方。有的话不要自己说,如果有当事人,当事人来说会更好。情感要真挚,口径要一致,不能前后说法不一,此外要掌握政策,不能说违反政策的话。这是信息公开原则。第三是态度诚恳原则。态度诚恳说到底是不要回避矛盾,言必信,行必果,回避矛盾,群众就不会再相信了。

再往下是非常重要的,抓主要矛盾。面对上访的很多问题,首先要排查老百姓的心理积怨,要把老百姓的心理疏导工作先做稳。最后要跟踪、处置结果公开,事情不是结束了就结束了,还是要有一些事后的探访和回应,这样才能培养其长效的公信力。

在2011年,广东出现了“乌坎事件”,现在大家都比较讨厌这个事件,尤其是乌坎之后,村委会的班子做得也不太好。但无论如何这个事件在当时还是解决了,遵循的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民意为重,第二是群众为先,第三是以人为本,第四是阳光透明,第五是法律至上。无论再怎么着,最后要守法,要按照法律来办事,这是“乌坎事件”的解决方案的一些过程。

做群众工作时的错误取向。第一个错误取向,出了问题就“捂盖子”;
第二,一切以老百姓说了算,放弃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把人民内部矛盾理解为“用金钱可以解决的矛盾”;
第四,把党群关系理解为“给”与“取”的关系;
第五,把党的群众工作理解为仅仅“党”与“群”单维的互动,坚持群众路线就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单维的互动,是双向的互动;
第六,在经济发展中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都是目前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的取向。

说到底,做群众工作的原则就一条,沟通。那沟通要秉持的原则,首先是群众先发言,干部后表态,还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说话,说话要留有余地,要减少感官刺激,要坚持原则,尤其是要减少感官刺激,千万不能把群众激怒了,而且还要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不要你说一套话语系统,群众根本听不懂,那根本是无效。

以下列的是无效沟通的一些方式,这些无效沟通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上常见的一些横幅,“非法上访,一次拘留,二次劳教,三次判刑”、“禁止在国家机关办公场地的周围,公共场所非法机会”、“谁砸派出所的牌子,我们叫他下岗”、“民警提示:一日行窃,终身是贼”。“你乱砍,我乱罚”、“门前没有树,一看就不富;
门前没有花,一看就是生意差;
门前没有差,一看就是效益不好”,这些都属于无效沟通的例子,空喊口号,做不到群众的心里去,而且很多话语当中还牵扯到了语言的刺激。所以,干部之间主要是要加强与群众的有效沟通。现在在党的建设领域,有的时候自己基础的东西做得不好,导致于沟通发生了无效,如党务工作中,自己不重视党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弹自唱,倾向于概念化、口号化、理想化的一些表达方式。

所以,类似于浙江的民主恳谈会、四川成都的村民议事会、南京市的“向人民汇报制度”等,这是都是是让群众有一个发声的平台,加强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

再举一个例子,某地方拆迁当中运用居民公约原理,先发放问卷,把基本的期望搞清楚,然后找利益相关着召开一次大会,再召开家庭代表会议,再召开居民代表会议,然后制定公约,按照公约自觉地搬迁,如果谁违反了公约或谁不愿意签署公约了,其实最后也就5%的钉子户,那就动用强硬措施了,这些做法是先把事情提前完成,把群众利益诉求真切地满足到。

像我们一些政务服务中心,很多地方都做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政务服务中心是目前这几年全国如雨后春笋出现的一个新型态势,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和办事力度,但政务服务中心内在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如考核机制存在问题,现在有些地方正在想办法做一些新的尝试,我们也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跟踪,但无论如何,一站式服务的理念确实是有效地克服了政府部门之间的缝隙。

最后,我作以下的几点总结:第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基本模式,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群众路线是建设人民民主的重要力量,不把群众调动起来,谈不上人民民主;
第三,群众路线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雏形,这里的雏形是指党在历史上的群众路线,而我们今天则是要把这种出行给它成长起来,让它具体化和精密化,要在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当中处处都体现着民主决策的要求;
第四,群众路线的重点是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而不是单纯为群众服务这么简单。在未来的群众工作当中,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办法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创造、调动出来,吸纳到党的执政过程当中去。

这是这堂课的基本内容,谢谢大家!

【篇3】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

深入开展“争先锋、做表率”活动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马 保 奎

从07年开始,我区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先后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六型机关”建设、“三观”教育“六实”作风建设等一系列长效化的作风建设活动,起到了正风谋发展、聚力干事业的良好效果。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 “四大优良作风”是对党的优良作风的新表述、新发展,是我们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指南,也是保持良好发展局面的一大法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深入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今后,我们要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四个大兴”,坚持不懈地推进作风建设,大力倡导科学发展之风、重学爱学之风、务实实干之风、亲民爱民之风、创新进取之风,真正实现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以良好的党风促发展、保发展。今年,区委要在全区组织开展“争先锋、做表率”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党性修养,紧紧围绕现代中心区建设,紧紧围绕“争一流、创一流、超一流”的工作要求,静下心来实干苦干,沉下身子解决问题,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全面发展当好表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向前推。

一、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长期的历史课题和重大战略任务

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集中体现。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也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执政党的形象,是广大群众对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评判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应当看到,由于我们党长期处在执政地位,手中掌握着权力,一些党员干部,特别领导干部容易淡化群众观念,产生脱离群众的危险;
容易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产生官僚主义作风;
容易滋生腐化、腐败。切实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许多无产阶级政党最后的消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其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之一是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离心离德”。邓小平说过,“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苏共就是这样,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由“人民公仆”蜕变成“人民的主人”。官员腐败、政权腐败和社会腐败问题盛行,领导干部变成特殊群体和特权阶层,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与广大群众越来越疏远,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使苏共渐失人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是人心向背;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对中外政党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

始终重视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作风的党,也是一贯重视作风建设的党。

延安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右倾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全党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成为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内的确立,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我党、我军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总结我党的历史,在作风建设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有教训。比较突出的如我们曾经全盘照搬苏联的经验,就犯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不切实际地搞大跃进,严重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养成了领导干部的好大喜功、虚假浮夸,严重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这些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也是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深刻反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他强调:“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把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系统概括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五个方面。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这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有了新认识,而且把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分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不到一个月,2002年12月6曰,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几位同志一起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倡导的“两个务必”。在这样的时刻,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结合实际做到“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业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号召全党同志要结合新的实际,重温“两个务必”,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党的作风建设列为重要内容。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当前干部队伍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就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入阐述,向全党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把作风建设的思想升华到了新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是对我党加强作风建设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党风廉政建设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深刻反映了党风廉政建设新的时代要求。

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加强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端正领导干部作风,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作风正,才能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三)加强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而且也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上。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确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四)加强作风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教育领导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品质,净化道德情操,及早发现和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作风建设是加快现代中心区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

2009年,面对经济发展大环境趋紧的考验,区委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现代中心区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发展、促发展、保发展,扎实苦干,争创一流,经济增长的连续性、稳定性和自主性逐步提高,全年GDP实现170.15亿元,增长12%;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5亿元,增长18.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亿元,增长26.4%;
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3亿元,同口径增长14.4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15元,增长1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4元,增长12%,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比,除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项指标以外,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均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年来,全区坚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推动经济走上速效并重的发展轨道;
坚持把农村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借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尽全力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西展南伸”的城市发展战略和“以建为主、建管并举”的工作思路,以“两区”建设为重心,进一步改善了城市面貌;
坚持政策措施上向民生倾斜、工作重心上向民生倾斜、资金投向上向民生倾斜,想方设法为群众兴办更多实事好事;
坚持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的调处,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的治理,高度重视突发性事件的防范,致力建设平安七里河。

总结过去取得的成就,一条基本经验是,历届区委一贯重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抓班子、带队伍,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打造了一支善谋实干、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顾全大局,真抓实干,共谋发展,形成了七里河干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实干、甘于奉献、勤政为民、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都是加快七里河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发展任务非常艰巨的一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滞后效应的进一步显现,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全区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善于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全国性的产业调整和转移之机,积极对接发达地区的先进产业,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努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要把保增长作为全区工作的头等大事,把提升速度作为保增长的主要目标,把扩大投资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抢抓一切有利于增长的机遇,运用一切有利于增长的方法,支持一切有利于增长的项目,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带动”战略,市委、市政府“1355”发展思路和“提增速、调结构、拓空间、重环保、保民生、促带动”的目标要求,突出项目带动,突出产业调整,突出城乡统筹,突出城市发展,突出民生改善,突出基层党建,做到“八推进”(加快发展要在重大项目上推进、城市发展要在“两区”建设上推进、城乡一体要在全面统筹上推进、工业振兴要在服务企业上推进、产业升级要在现代服务上推进、社会建设要在基础环节上推进、改善民生要在最急最需上推进、党的建设要在服务发展上推进),全面提升七里河的产业竞争力、城乡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力,全力推动现代中心区建设。

我们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经济发展上,我区受到了城市发展空间局限、历史包袱沉重、城乡统筹难度加大等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
在和谐社会建设上,伴随经济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干群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能否继承和发扬以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现更大的发展,这对我们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对照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个别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轻视理论,忽视学习,懒于思考,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顺利时头脑发热,忘乎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灰心丧气,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缺乏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恒心和勇气;

三是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陷于文山会海,忙于应酬接待,搞调查检查不深入,不实在,不仔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走完过场了事;

四是性情浮躁,工作飘浮,搞花架子,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甚至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只图虚名,不务实效;

五是缺乏敬业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不踏实,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

六是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说得多,做的少,甚至只说空话、不做实事,自己不做事,还要对做事的人品头论足;

七是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原则讲关系,回避矛盾,一团和气,息事宁人,求得和平和亲热,甚至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搞关系,拉山头;

八是有意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甚至说东道西,拨弄是非,在同志间造成不和与隔阂;

九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相互不协调,不配合、不支持、不谅解,推诿扯皮,方便留给自己,困难推给别人,甚至闹无原则纠纷;

十是有了缺点或错误,自己不改正,还不让提意见,听了别人的批评,反唇相讥,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

十一是纪律松弛,自由散漫,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组织决定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十二是私欲膨胀,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凭借手中权力,捞取个人好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所有这些,都是作风不纯的表现。这些问题虽然只出在少数同志身上,不是机关作风的主流,但却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如果不痛下决心加以纠正,就会使机关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就会使机关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就会使机关的广大党员干部失去信心和工作积极性。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发挥先锋表率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即: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
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
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是我们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的鲜明标志。我们必须从这八个方面入手,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努力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领导干部队伍。

如何加强我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一)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勤奋学习、学以致用

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加强学习是关键。学习是领导干部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习也是领导干部增强综合素质,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

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做学习型领导干部。这些年来,我们的干部干得比较多、比较苦,干出了许多成绩。我们的一些同志工作能力比较强,工作业绩很突出,群众的认可度也很高,但是相比之下,学习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丰富系统的知识作支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当作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做学习型的领导干部。

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当前领导干部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要坚持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把握理论体系,领会精神实质,做到真学、常学、深学,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真正学通弄懂。只有弄明白了,才能做到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学习就要跟前一步的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理论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市、区委关于加快我市、我区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战略方针,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能干好工作,对市、区委的发展战略也应该能说出一二三来,能够深刻地领会到位,不做心中没数的领导、拍脑门办事的干部。第三,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领导干部还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等等。认真研究和吸收一切有益于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快知识更新,扩大自身视野,提高业务素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判断一名领导干部理论上、政治上是不是成熟的根本标志。我们讲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是要坚持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与建设现代中心区的实践相结合,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善谋实干。什么是善谋?善谋就是用心思考,善于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毛泽东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理论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实干,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体现在实现七里河又好又快发展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模范。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问题。现在,我们一些领导班子没能把学习很好地抓起来,我看一是学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是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换届后的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做学习的表率,把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领导集体。

(二)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顾全大局、民主团结

在党内生活中、领导工作中,事事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团结大家一道工作,是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工作作风和政治觉悟。新一届领导班子建设中一定要关顾全大局和加强民主集中制、团结共事。

领导干部要顾全大局。什么是大局?从大处讲,就是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作为领导干部,都负有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政治责任,都必须自觉地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必须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和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都必须胸怀大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从具体环境看,大局就是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自觉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全区的大局来讲,各单位各部门都是局部,如果全局利益受到损害,最终局部利益也保不住。在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树立“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大局为重,坚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打整体战,坚决维护和服务于全区工作的大局。在大局面前,各单位、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既要有分工,更要讲协作,跳出自己工作的局限和范围,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必要时甚至要牺牲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顾全大局,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能力。古语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班子能不能做到谋划大事,直接影响到各项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领导干部只有胸中有全局,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分析问题,才能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有效推动工作。比如,有些事情,今天看来是可以做的,但从长远来看是不行的,这样的事坚决不做;
有些事情,今天看来是可做可不做的,但从长远来看是有益的,这样的事情要坚决做好。有些工作,可能影响到部门的一些小利,却得到全区发展和群众受益的大利,这样的工作,领导班子也要毫不动摇地深入推动下去。这些既是工作大局,也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能够把握好全局,谋划好大事,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甚至要形成一种习惯。

领导干部要有民主作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促进团结和谐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民主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风气的形成。如果一把手民主作风不过硬,就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方面,教训太多了。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新进入班子和刚走上一把手岗位的领导干部,必须狠抓民主作风建设。如何加强民主作风建设呢?我认为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集体领导。必须按程序办事,重大问题必须集体决策,要让大家把意见充分表达出来。一把手不能搞先入为主,不能搞独断专行,不能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集体决定的事项,要坚决执行。二是自觉接受监督。强有力的监督是搞好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环节。有效的监督机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领导干部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思想意识,把监督看作是组织的爱护,看作是同志的关心,看作是群众的关注,而不要把监督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因此,要不断加强党内监督,班子成员之间要经常地相互打招呼,相互提醒,相互谈心。同时,还应自觉接受法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制度要健全,其次是制度要落实。我们现在各项制度已经建立很多了,但是为什么还出问题?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落实,有的没有按制度办事而是按潜规则办事。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把党委会、党内报告、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制度完善起来、真正实行起来。要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党内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使集体领导的制度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提供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领导干部要讲团结。发展需要各种条件,但最根本的是“人和”的力量,而“人和”的力量来自于团结合作。会团结是大智慧,能团结是大本事。作为领导干部,一是要善于团结人。我们提倡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真正的团结是什么呢?就是要有原则的团结,而不是一团和气的表面团结。就是要善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化解矛盾,增进感情,及时消除不利于发展的不和谐音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要反对“老好人”、“和稀泥”那些掩盖矛盾的无原则的“团结”。更要反对在班子内部“拉山头”、“搞宗派”。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容人容言的气度和闻过则喜的雅量,善待他人的批评,吸收他人的意见;
另一方面,要有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和勇于动真碰硬的作风,敢于开展同志间的批评,做到不纵容、不护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二是要善于合作共事。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是种“缘分”,大家要倍加珍惜。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个性禀赋、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要求班子成员之间要心胸开阔、彼此包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要有利于大局的事,都要自觉支持、主动参与、全力配合,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只要大家坚持以事业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党性为原则,就没有什么分歧不能解决,没有什么问题不能沟通,没有什么隔阂不能消除。能否合作共事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基本要求。“能领兵者,谓之将才,能将将者,谓之帅才”。一把手要成为善于调兵遣将的“帅才”,必须有容人、容言、容事的气量,对班子成员做到平等、互信、尊重、谅解,善于与不同意见的人合作共事,推功揽过,带头搞好与班子成员的团结、与方方面面的团结。工作中还要有爱才的感情、容才的胸襟、用才的气魄、识才的能力、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心系百姓、勤政为民

领导干部必须要讲“为民”。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公仆意识,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没有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共同奋斗,就没有我们党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视人民为衣食父母,决不能高高在上当“父母老爷官”。我们做的一切工作,必须贴近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才会有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人民群众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我们现在讲人民群众就是生活在七里河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为七里河的老百姓服务,踏踏实实为全区群众谋利益。

领导干部要关注民生。民生问题是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服务人民群众,关键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要体察民情。“为政之道在于民,为民之道在于体察民情。”我们服务人民群众,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知百姓冷暖,了解百姓所需、所盼、所愿。我们在座的同志,不论是机关还是基层领导干部,都应该做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才能结合实际,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办法。关注民生要解决突出问题。作为一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密切关注直接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比如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群众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认可度,这些问题是民生的基本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把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得到群众的真正拥护。关注民生要把困难群众的工作做好。这些年来,我们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很大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是,仍然还有部分群众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群众的这些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把困难群众工作提高到作风建设的高度,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认真研究和落实好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各项措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要处理好群众矛盾。当前群众矛盾成多发态势,客观上讲,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结果。但是,主观上和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我们群众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相关。群众矛盾解决不好,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担负起处理好群众矛盾的政治责任,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深刻分析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一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每一件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都要高度重视,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抓紧处理,要给群众一个明白、满意的交代。要善待每一位老百姓。老百姓的一件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老百姓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一些群众的生活条件还比较差,经济上、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还很脆弱。如果这些群众遇到急事、难事,我们再关心不够,工作做不到位,搞不好就容易出问题。我们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就要关注群众每一个人,关注群众每一件具体事情。二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与群众利益相冲突、客观上可能引起群众不满的事情,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去思考,寻找一种双赢的解决办法;
在决策中,应当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涉及到群众利益的,凡是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要操之过急。三要不能躲着问题走。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正视矛盾,敢于承担责任,不怕遇到问题,不能害怕问题而躲着走,更不能压制矛盾和推脱责任,更不能让矛盾积累和扩大起来,影响整个工作大局。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善于解决问题,不断总结化解群众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持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四)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是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的科学精神和优良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

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作为一种精神,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就是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摸实情,明辨是非。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调查研究,熟悉环境,了解情况,摸清规律,只有在对环境、条件正确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领导干部要善于调查研究,求区情之真;
要善于兼听广纳,求民意之真;
要善于集思广益,求发展思路之真。领导干部要明辨是非,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含私心杂念,不盲从,不轻信,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对似是而非、不易分辨的问题坚决刨根问底,对弄虚作假、劳民伤财的行为敢于理直气壮地反对。这正是求真务实最需要的一种精神。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成就真事业,谋求真发展,就要讲真话,不能讲假话和空话。要坚决反对用谎话欺骗领导,用大话忽悠群众。开会讲规模,报道求轰动,汇报工作报喜不报忧,讲成绩添枝加叶,讲问题轻描淡写,统计数字报虚不报实,用浮夸对付上级,以假象应付群众,等等,都是祸国害己的表现。领导干部要树立这样的做人标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人真诚,对事勤恳;
一切都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得失;
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树立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心地纯洁、志存高远、眼界开明;
脱离官气,平易近人,保持平民本色。

要真抓实干。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七里河要发展,没有干事的人不行,没有实干的精神不行。我们区这些年来实现大的发展,靠的就是实干,靠的就是把脚下的每一个脚印踩实。实干就要狠抓落实。工作不落实不行,措施不落实不灵,长期以来,七里河区有一支实干的班子和一支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但随着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如果不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意识,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因此,工作要务实、务实再务实,措施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刚才我讲了我们区今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怎么解决?要靠大家集思广益,出切合实际的点子,定切合实际的措施,一个一个地破解这些难题。全区各单位都制定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当初制定这些规划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要认真研究如何抓好落实。实干就要讲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生存。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兄弟区县都在突飞猛进,我们决不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实干创新,实现七里河又好又快地发展。过去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各项成绩来之不易,希望同志们要倍加珍惜,要通过实干、创新,保持七里河的发展优势。

要力戒浮躁。浮躁是与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格格不入的。我觉得,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身上,也的的确确存在浮躁现象,主要表现:一是思想漂浮。说话、做事、看问题,脱离实际,无根无据。不能定下心来考虑问题,不能沉下身子做事情,眼睛向上看,不注意听取基层的声音。二是行动漂浮。工作花拳绣腿,贪大求洋,摆花架子。浮躁产生的原因在哪?关键在于这些同志的人生观、世界观、政绩观出了问题,工作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愿意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做事求轰动,求领导关注,求显山露水,而不是脚踏实地、不事声张地做好身边的每一项工作。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在干部的成长过程中,浮躁绝对都是非常危险的。根治浮躁,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用全面的、实践的、可持续的观点看待政绩,让政绩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其次要从制度上杜绝。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唯贤,用人唯实;
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考核领导干部,大力倡导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五)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秉公用权、拒腐防变

如何对待权力,是我们领导干部时刻要面对的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权力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同时,权力也给领导者带来压力和风险。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什么,当领导为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应该为谁所用、自己应该怎么做。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廉洁自律的人生习惯。

树立公仆意识,正确行使权力。如何正确的行使权力?我认为,一是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和决策的衡量标准;
二是要按制度规定用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制度,严格遵守中央和市、区委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明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公与私的“警戒线”、时刻警惕各种诱惑,防止手中的权力商品化、庸俗化。领导干部决不能把权力看成自己手中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自己或小集团谋取私利。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教训是深刻的。大家学习了《一名落马干部细数腐败‘七笔账’》的警示教育材料,这篇文章发人深思,催人警醒。我觉得大家都要时常认真算算账,时刻提醒自己,自觉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这样做,从大处说,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从小处说,对得起家庭,对得起自己。

自觉接受监督,保证权力干净运行。早在1891年,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采取坚决措施防止自己的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毛泽东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人民公仆应该接受来自群众的多方面监督,但最重要的是关于运用权力方面的监督,这是监督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好懂,但要变成自觉行动就不容易了。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来自于思想认识。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不需要监督;
有的认为接受群众监督会降低自己身份;
有的寻找各种借口回避监督。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普通一员。如果我们把自己和群众的位置摆错了,那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能不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是一名领导干部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的体现。只有自觉地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防患于未然。

树立节俭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邓小平在讲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进一步强调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的可支配财力越来越多,比阔气、讲排场、挥霍浪费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与我们大力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大相径庭。奢侈浪费不但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而且会助长其他腐败行为。不仅会毁掉我们一批干部,而且会疏远我们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而决不是小事。不能认为只要工作上有成绩、有能力,生活作风上有点问题没关系。大量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一步步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一个人的生活作风对其精神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生活作风,就会伴生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滋长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作风。健康向上的生活作风,可以锻炼人、熏陶人、成就人;
奢靡浮华的生活作风,则可以腐蚀人、毒害人、毁灭人。腐朽的生活作风对人的意志品质的影响和消蚀,就像一把软刀子,在你舒舒服服、毫无警觉的情况下,“温柔”地把你的血性和斗志割掉,把你的理想和追求磨掉。党内出现的腐败分子,无一不是毁于“温柔的陷阱”。“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实践告诉我们,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执政党的凝聚力,越是在改革、发展、建设攻坚的时候,越是需要好的精神状态,越要有好的生活作风。少数领导干部不良的生活情趣已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领导干部首先要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对那些怀着个人目的来拉拉扯扯的人要保持高度警觉。其次是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选择高雅的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流连于声色犬马。要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做“两面人”,做到台上和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作风建设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干部。全区各党组织和主要领导同志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抓作风建设的具体责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出表率。要带头学习,带头辅导,带头践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推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 作风建设年党课讲稿:作风建设党课讲稿 关于作风建设党课讲稿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