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完整)

时间:2022-06-16 13:40:12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完整)

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4篇

第一篇: 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

德恒隆乡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2018年6月26日)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德恒隆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委“四个转变”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盯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12348”的脱贫攻坚战略,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799户3311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26户1351人,贫困发生率从17.9%下降到了7.4%,下降了10.5个百分点,2018年计划完成5个贫困村退出、173户68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中。

-----产业扶贫方面。我乡依托丰富的草场资源及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际,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及拉面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其中发展牛羊养殖业148户、运输业51户、资产收益250户、民族服饰加工32户、拉面经济46户,总投资达1324.08万元。各项扶贫产业扶持项目落地生根,正在发挥效益。卡什代、德一、团结、拉、牙曲滩、列村已实现分红。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认真谋划“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根据群众意愿及精准搬迁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我乡支乎具、黄吾具、若索、石乃海、东加、列、团结、卡什代、措扎9个村共1586户6428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0017万元。2016年黄吾具、支乎具两村已搬迁343户,完成率为98%。2017年实施若索、石乃海、东加、列、团结、卡什代等6个村(1127户4601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6户928人),项目总投资达6255万元,目前已完成司法公证778户,完成率69%,已落实安置点950户,完成率84%,已开工建设914户,完成率81%,已入住832户,入住率为74%,已拨付资金2811万元。2018年措扎村共92户380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其中建档立卡户15户69人,项目总投资达496.5万元。根据群众意愿,采用自主安置,分散搬迁的方式,目前已核实搬迁户数及相关信息,正在填写“四书三表二证一档”[“四书”:易地搬迁申请书、协议书(易地搬迁协议书、土地所有权转让协议书)、易地搬迁承诺书、公证书;
“三表”:易地搬迁申请表、贫困户(农户)搬迁入住验收表、影像资料表;
“二证”:迁入地居住证明、迁出地证明;
“一档”即:一户一档案]。同时,对搬迁户旧房进行拆除,原宅基地进行复垦。截至目前,已拆除原宅基地901户,其中建档立卡户拆除原宅基地216户,非建档立卡户拆除原宅基地685户,黄吾具、支乎具村已纳入2018年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完成了卡什代、列、若索、东加四个村复垦勘测定界工作。什代村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村,安置方式为“自主安置+集中安置”。其中集中安置点为该村“岗蓝卡”地区,共安置60户302人,基础设施项目正在落实中,总投资达100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实施好哇加、佳加两个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新建牙曲滩、哇加滩、哇西、卡什代、德二、拉、团结、牙曲、哇加等9个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三是实施好哇西、西后加、纳加村“公司+农户+集中加工点”和“公司+农户+小车间”民族服饰加工车间;
四是利用我乡群众擅长养殖的“镟鸡”、“土鸡”等优势,建成德一村“卡力岗土鸡”养殖场;
五是实施投资380万元西后加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
六是实施投资1031.23万元德恒隆乡深度贫困地区人饮巩固提升工程项目;
七是实施好团结村光伏电站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让项目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持续发力。

-----技能培训扶贫方面。积极推广“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2016年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对象达179人,成功对接96人。2017年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对象达164人,目前已对接147人。2018年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对象对接工作正在开展,帮助更多的建档立卡户发展拉面经济。同时,给50名建档立卡户解决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教育扶贫方面。大力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和《化隆县“六个禁止、十二个凡是”控辍保学工作措施》,营造氛围,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政策知晓率。发挥乡教育工作委员会作用,发动乡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教师对全乡适龄儿童做地毯式摸排动员,建立辍学学生详细台账,按属地明确校长、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的责任,实行销号管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底数清。截至目前,辍学学生共224名,动员入学144名,劝返率为64%,其余80名中30名在县外就读,41名外出,送教上门3名,休学3名,出嫁4名。发挥派出所、司法所的作用,及时做好学生的户籍核查、拒送子女入学的学生监护人的起诉准备,在辍学生较多的村对拒送子女入学的学生监护人及时公开起诉,实现打击震慑作用。

-----健康医疗方面。召开健康扶贫动员工作会议1次,工作推进会1次,联系乡卫生院和村“两委”对2018年脱贫的7个村195户780人进行了双签约,将实现2018年对贫困户健康体检100%全覆盖。同时,乡卫生院对我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了体检。

-----金融扶贫方面。下达互助资金522万元,已发放借款489万元,借款率为94%,其中村内自主运行发放借款321万元,金融贷款银行抵押168万元。同时与县农商银行签订了《金融精准扶贫银政合作协议书》,按照金融扶贫运转方式,放大资金规模(互助资金3倍至5倍),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

-----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开展“双联双帮”和结对帮扶活动。以“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师傅,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为理念,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各帮扶单位党组织和各村第一书记通过慰问残疾人、贫困户,解决学生学习用品等方式,积极开展帮扶活动。结对帮扶贫困户672户2817人,各类帮扶资金达993.268万元。其中,东加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争取养殖场建设1个,补助40万元;
德一村帮扶单位省民政厅投资180万元新建规模为500平方米的互助幸福院和规模为200平方米的农村社区服务站,附带设施、设备(其中:互助幸福院投资140万元,农村社区服务站投资40万元);
投资18万元为9户无能力自筹危房改造资金的特困群众家庭提供建房补助(每户2万元);
投资22.8万元为38户残疾户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每户0.6万元)。主动与锡山区锡水镇泾西村对接协调,帮扶资金15万元,争取在项目、资金上更多的扶持。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虽然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精准扶贫档案材料填写不规范,村、户档案资料不够齐全;
二是充分利用本地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进行产业研究,形成产业发展思路方面还不够宽;
三是金融扶贫(“530”贷款)发放率较低;
四是对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还不够深入,群众知晓率还不够高,基层干部的攻坚能力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还不足;
五是9个易地扶贫搬迁村自主安置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安置点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盲区;
六是学龄儿童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控辍保学”工作有待于加强。下一步,我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全面完成今年的脱贫工作任务。按照“精准扶贫”、“八个一批”的要求,完成若素等5个贫困村的摘帽工作,195户780人的脱贫任务。

积极探索后续产业扶持项目。一是积极探索集畜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充分利用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建设项目资金,依托我乡27万亩丰富的草场资源,利用我乡群众擅长养殖的“镟鸡”、“土鸡”等优势,尽快建成德一村养鸡场,做大做强“卡力岗土鸡”的品牌效益,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群众收入。二是通过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草)项目,将我乡符合条件的2.3万亩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计划,实现“应退尽退”目标,让广大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发展第三产业,加快脱贫步伐。三是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把易地搬迁与实施“雨露计划”、“新型农民职业培育”、“创业培训”等项目结合起来,通过驾驶员、挖掘机、推土机、烹饪及拉面技术 等内容的技术培训,同时大力推广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帮助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从事发展拉面经济,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发展”。四是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精准扶贫金融体系,切实发挥金融精准扶贫的撬动、支撑和保障作用。围绕我乡养殖业、拉面经济等重点产业,通过互助协会推荐、乡政府审核、银行授信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

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抢抓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补齐教育、医疗、安全住房等方面的短板,彻底解决吃水难、行路难、信息闭塞等问题。水利方面:实施哇加、佳加、纳加、拉、安措、哇西6个深度贫困村自来水工程,让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
电力方面:施哇加、佳加、纳加、拉、安措、哇西6个深度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确保贫困群众用上“安全电”;
交通方面:修建行政村沥青(水泥)路185.9km(村道108.1km、乡道77.8km);
通讯网络方面:进一步完善德一、德二、拉、安措、纳加、西后加、佳加、哇加、哇西9个村移动、电信网络系统,积极推进固定和移动网络的宽带化,同时需修建德二、纳加、拉、安措、哇西、哇加、佳加、卡什代、列9个电商服务点;
卫生方面:完善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修建德二、安措、拉、佳加、哇加、卡什代、列、哇西8个医务室;
教育方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修建工程。修建德一、拉、西后加、哇西4个幼儿园;
文化方面:修建纳加、安措、列3个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纳加、安措、列、德二、拉5个村文化广场项目,实施安措、纳加、拉、列4个“高原美丽乡村”项目;
村庄环境整治方面:实施德一、德二、拉、安措、纳加、西后加、佳加、哇加、哇西9个垃圾填埋场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备。

继续深入开展帮扶活动。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管理的职能,加强对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的管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常态化扎根贫困村,走遍贫困户,当好脱贫攻坚的贴心人。认真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核查,制定和完善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积极开展帮扶活动,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创新帮扶形势,为村“两委”和群众找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驻村工作实效性。

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2017年若索等六个村1128户4626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及“岗蓝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建房工程,确保年底入住。启动措扎村92户380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时,要在管好、用活扶贫资金上下功夫,做到专款专用,不得出现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克扣挪用、优亲厚友等违纪违法问题,一经发现,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认真做好2016年、2017年摘帽村和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工作。对2016年、2017年已脱贫贫困户,继续给予跟踪关注,做好巩固提升工作,落实动态监测措施,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全面落实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

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精准扶贫工作中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通过认真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使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增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篇: 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

***镇危房改造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善民生、加快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重点突破,使我镇危房改造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危房改造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打算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镇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纳入十三五期间危房改造****户,其中D级(原址修建)27户,C级(修缮加固)***户。截止目前,全镇所有C级危房已经改造完成并进行质量大提升,D级危房除***街村1户正在施工外其余全部修建完成。

二、坚持三个到位,强化领导抓保障,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一是组织到位。我们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党政班子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危改工作,切实健全组织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党委书记、镇长和分管领导亲自过问全镇****个村调研摸底情况,立足点面结合,筛选确定了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最有可能实施的危改户。

二是督查到位。建立了严格的危改工作督查制度,镇政府积极组织相关领导,协同各村包村干部对所有危改户逐一进行地毯式督查,对施工中发现问题的的问题要求限期改正,并将督查情况通报到各村。年初经过县住建部门二次验收后,我镇更是将各村危房改造完成度以及危房改造质量提升作为危房改造的第一要务。经多次会议研究,我镇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镇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春季攻势的紧急通知》、《危房改造责任认定表》、《危房改造9条质量提升标准》等文件。

三是提升到位。5月份我镇针对C级危房改造质量不高问题,在****村进行了危房示范抓点,打造危改质量提升模版,并组织各村支书、包村干部、村干部在****村召开了农村危房改造现场观摩会,以促进各村间相互学习,促进了全镇危改工作的平衡开展。

  三、突出四公开,强化程序抓规范,着力打造“阳光工程”

  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后劲与活力,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对此,我们坚持科学严谨、阳光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篇: 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

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神池县农村信用社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年以来我社按照要求,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种养业,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全县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宗旨,严格管理,稳健经营,在县域内其它金融机构只存不贷的情况下,勇挑重担,8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支农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通过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创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截至9月底,全社各项贷款余额22982万元,较年初净增2940万元,90%以上投向“三农”,其中:净投放农户种养业贷款1800万元,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贷款800万元,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340万元。
  (一)创建信用工程,培育诚信意识。全县农村信用社在创建工作中,公开创建评定条件、程序、要求和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政策,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培养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民。通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逐步使信用户达到辖区农户的40%,信用村逐步达到辖区村数的10%。坚持“小额、流资、分散”的原则,把小额贷款做成农村信用社的名优品牌。加快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截止目前,全县共评定信用户15007户,创建信用村100个,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12203本,发证农户占评定户数的%以上,成为全县农业信贷投入的绝对主力。
  (二)严格信贷管理,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今年二月份开始,我县联社根据上级联社的要求,通过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实施,建全完善了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加强跟踪调查,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解决在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贷管理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基础。截止9月末,共分类贷款21170笔,贷款余额为22982万元。按五级分类认定为正常贷款13165笔,余额20402万元,占比%,不良贷款8005笔,金额2580万元,占%。
  (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基础。我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一是“多予”,就是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投放量,确保新增农贷比例不低于85%;进一步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效应,不断扩大了贷款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二是“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农户利率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做到让利于农,反哺于农。三是“放活”,就是灵活放贷,方便农民贷款。我们根据客户的贷款需求,扩大农户贷款的授信额度,将基层社的授信额度每笔1万扩大到2万。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民贷款。
  (四)提升小额农贷品牌,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用社联系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是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的主要金融产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小额农贷的对象、额度、期限等进行延伸。一是延伸对象,拓宽基本面。将小额农贷的对象延伸到社区居民、个体工商户(具体包括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今年我社发放运输业贷款120余万元,壮大了我县运输业的实力,有力的带动了我县其它产业的发展。二是延伸贷款额度,做大基本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经营实力,适当提高贷款额度,授信额度上限扩大到2万元,以更好地满足贷款对象的资金需求。三是延伸贷款期限,激活基本细胞。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
  (五)支持“三化”项目,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支农工作中,我们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项目,以“三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项目的企业和利用当地资源、经营规模大、带动力较强的大型涉农加工企业,培植大龙头,创造品牌。如:我县凯祥淀粉厂,每年收购原材料期间,我社都适时注入信贷资金,一方面加强了该厂的流动资金周转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民农产品的快速变现。二是支持农副产品物流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配置能力,支持建设一批集收购、销售、流通于一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今年以来我社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积极扶持胡油加工和小型月饼加工点,累计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支持全县100多座大小胡油加工厂、100多个月饼加工点,有效促进了胡油的销售,打响了神池月饼的品牌,促进了全县个体工商户的增收,为神池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是审慎介入小城镇、供水、供电、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在推进教育公寓建设项目中,我社针对我县教育职工工薪低的整体情况推出了抵押贷款,以工资抵押的形式向广大教育职工投放贷款200余万元,解决教育战线职工集资楼房的资金困难,有效缓解了教育职工的住房问题,去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神池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第四篇: 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

[某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汇报]脱贫攻坚情况汇报

某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尊敬的xx书记、xx县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作简要汇报。

2020年,我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省市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及省委清华书记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抓一带二,整体推进,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工作思路,举全县之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合力推进。

一、脱贫攻坚工作概况 xx县根据《xx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 的通知》(x市开发[2020]2号文件精神,核定贫困村x个、贫困户x户、贫困人口xx人,贫困发生率为17.6%。贫困村数量位居全市第一,贫困人口全市第二位,全市占比10.9%。目前,累计实现x个贫困村退出,x户xx人脱贫,截止2020年底贫困人口减少至xx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85%。2020年将实现x个贫困村退出,x户xx人脱贫,全县整体“摘帽”。

在省直x个部门大力帮扶下,我县各帮扶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常态开展“不忘初心·干群连心”主题活动,党员干部给群众讲政策,送温暖,与群众共话发展、共感党恩,激励引导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光荣脱贫。

二、上半年工作推进情况 (一)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来川视察讲话精神。xxx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全省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对四川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六条经验、八个要求”,是指引我们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武器和攻坚利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庚即安排部署,全县上下迅速学习贯彻,切实把讲话精神领会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一是通过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全体会以及中心组学习会,第一时间学习宣传贯彻x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21次会议和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8次会议精神,结合省委xx领导到我县调研督导指示和讲话精神,及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列出3个方面32项重点任务,明确时限要求。二是各乡镇和县级各部门通过党组会。“三线联合”,开辟决战决胜路 xxx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为此,我县强化“责任、工作、政策”三落实,层层压实责任,广泛凝聚合力,全面打响攻坚战。一是党政线统领。建立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双指挥长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挥部,以县为统筹、镇为战区、村为阵地、组为网格、户为目标,组建15个镇级指挥部、119个村级指挥所和驻村小分队、963个网格,抽派36名县级领导驻镇指导,2812名干部脱产驻村办公,64名“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3000多名镇村干部坚守一线,发动2000余名乡贤寨老协助参与,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周调度、日研判、日督查、日通报等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立体高效的指挥调度和推进实施体系。二是业务线精准。始终注重精准识别,严格把好入口关、动态调整关和退出关,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确保过程规范、群众认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坚持把业务主线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对照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结合贵州省“四场硬仗”和“1+10”扶贫政策文件,坚持因地制宜、靶向治疗,按照“定人、定事、定标、定时、定责”的原则,系统制定收入达标、“两不愁”、住房医疗教育保障、交通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饮水安全保障、电力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法治宣传、资金保障、督查问责等攻坚方案300余个,统一推进业务工作,做到全县上下一盘棋、一个调,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常态化、高频率开展督查,对因工作不力、作风不实、推进缓慢、效果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格问责,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四年来,共计编发涉及脱贫攻坚督查通报245期,通报批评121家单位641人次,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共22人次。三是帮扶线全面。搭建“三联一会”、“4321挂帮”[[vi]]、“周二集中帮扶日”等活动载体,省市县213家单位挂帮15个镇(街道)、64个贫困村,11483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脱贫不脱钩”,干部帮扶资金3694万元,协调帮扶项目335个1.21亿元;
深入推进“百企联百村”扶贫行动,引进帮扶企业281家,落实帮扶项目218个,帮扶资金1.48亿元,解决贫困户就业2611人;
推进71个村企结对帮扶、双向互派,其中64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
积极对接上海市杨浦区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帮扶项目34个,帮扶资金2700万元,形成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联动格局。

(二)“三产融合”,拓宽发家致富路 产业是农村脱贫的支撑,农民增收的必备条件。我县实施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战略,以扶持产业、促进就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三产联动,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成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一是扭住特色产业不动摇。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产销对接,整合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5亿元,发放“特惠贷”4325户2.23亿元,发展壮大茶叶、优质稻、烟叶、果蔬等特色主导产业,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形成了“村村有实体经济、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全县已创建6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成茶园60万亩、优质稻基地20万亩、烟叶基地5万亩、特色果蔬基地34万亩,创响“湄潭翠芽”“遵义红”“茅贡米”等知名品牌,打造中国茶城、黔北季皇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成为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茶业第二强县。2020年,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达102亿元,惠及8.8万户35.1万人。二是锁定绿色工业做文章。统筹推进农业、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与绿色工业有机衔接,率先建成全省首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现已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步建成4个镇级创业园。园区以茶叶、粮油、辣椒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实行绿色产业准入制度,入园企业259家(规模企业84家),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504家、种养大户546户、家庭农场60家,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抱团发展模式,增加了就业岗位,转移就业2万余人。三是依托生态旅游求突破。构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茶旅一体化为主线的全景域旅游体系,推动茶旅、农旅、文旅、康旅、体旅融合发展,建成中华茶文化博览园、翠芽27°4A级景区和中国茶海、茶博馆、云贵山、水湄花谷等25个精品景区景点,获批建设国家级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成星级酒店、旅游公路、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形成“快进慢游”服务体系,“茶海湄潭”焕发无穷魅力,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全县建成生态游、文化旅游、茶旅融合扶贫示范区共25个,带动发展农家乐、茶庄、茶楼等830家,农民通过景区打工、销售特产、餐饮服务、入股联营等渠道实现增收,解决就业1万余人,惠及全县8500户2.6万人。

(三)“三生璧合”,打开生态文明路 2020年以来,我县着力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振兴转变,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的理念,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为打开山门创造条件。一是拓展生产空间。以扶贫路、产业路、互联互通、改造提升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一体化发展,共计投入资金18.11亿元,实施城乡公路2078公里,实现100%的镇(街道)通油砼路、100%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寨通水泥路,彻底解决贫困地区出行难问题,成为全省村村通油(砼)路及客运示范县,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大力实施饮水、骨干水源、小型农田水利、水生态治理工程,投入资金9.33亿元,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实现家家用上自来水、干净水、安全水,夯实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荣获“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投入资金1.03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工程101个,新(改)建农村电网757公里,彻底消除无电村、无电组、无电户,实现用电保障全覆盖。实施通讯网络建设盲点55个,建设通讯基站71个,实现村村通网络、村村有信号,通讯网络全覆盖。二是改善生活空间。坚持村庄规划建设“一图一表一说明”和黔北民居“七大元素”基本要求,整县推进以“七改一增两处理”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贫困户、一般户、四有人员户房屋除险加固工程,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全面实现乡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彻底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投入资金13.7亿元,实施各类整治46730户(含危改户11781户)。目前,全县已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1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7万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三是保护生态空间。以“增绿添彩”“清新空气”“源头活水”“清洁能源”“净土肥壤”为着力点,推进造林绿化、石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六线九园”等生态建设,持续保持“山绿、天蓝、水清、地洁”。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等边远山区群众,采取政府统规统建、群众自建、土地换房源转化等模式,重点向产业园区、小城镇、美丽乡村、景区景点等区域搬迁安置,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规划搬迁安置点10个,搬迁群众1899户7775人。通过坚持与坚守,如今,湄潭的广大农村呈现出“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新面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典范,作为中农办、国新办邀请的三个县之一,参加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中外媒体见面会。

(四)“三保组合”,筑牢民生福祉路 民生政策是基本保障,关系群众冷暖安危。我县坚持民生优先,积极落实教育、医疗、民生保障政策,织牢民生“防护网”,实现惠民利民。一是教育扶贫保入学。实施改薄计划,新(改)建学校45所,完成106间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推进示范学校创建,建成省市县级先进文化、实验教学、绿色示范学校69所。实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营养午餐”全覆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落实资助资金1.17亿元,受助贫困家庭子女289872人次,防止贫困学生因学致贫返贫。实行“双线控辍”责任制,各阶段入学率普遍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贵州大学茶学院落户湄潭。二是医疗扶贫保健康。建成公立医院17家、村卫生室359家,培育民营医疗机构9家,拥有卫生技术从业资格人员1984人;
筹资7亿元,实施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10个卫生院新建、改扩建工程,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4.3张;
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
农村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
对贫困人口实现“四重”医疗保障,实施小额扶贫医疗保险,医疗补偿费用达90%以上,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65人次获得补偿,总费用4346.23万元。三是民生政策保底线。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逐步实现“两线合一”。截止2020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对象5299户10988人,其中贫困户3801户8253人。建成15所敬老院,设置床位911张,全县842名特困人员已入住敬老院598名,集中供养率达71%。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资金共计1.9亿元。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共计835.62万元,受益残疾人12389人次。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获国务院表彰。

(五)“三扶结合”,疏通群众自强路 扶贫扶志,授人以渔。我县创新“群众会+”等载体平台,从观念更新、技能培训、法治扶贫入手,让贫困群众既富“钱袋子”,更富“脑盘子”。一是创新载体扶志向。探索形成“群众会+”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坚持群众主体,发挥“群众会+”宣传教育、村民自治、推动发展、培育新风、制度建设等功能,把强农惠农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制度,组织开展“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小手牵大手”、评选先进典型、妇女“持家发展家教”等活动,形成“以勤劳致富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共识,营造“村比村、户比户”“我脱贫、我致富”的比学赶超氛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2020年以来,全县共召开群众会2万余场次,参加群众60余万人次,编发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群众会+”村规民约、流动法庭、法治宣传、公共安全协会等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得到省、市肯定并推广。二是技能培训扶智力。依托县委党校、县中职校、农民夜校、农(市)民讲习所等平台,大力开展种养殖、建筑施工、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技术培训,四年来培训人员18万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2万余人。实施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行动和农业专家服务计划,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1309人次。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共计培训3576人次。三是法治教育扶正气。以“平安村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发挥基层警务“所队合一”和流动法庭作用,严厉惩治不良风气,对不尽赡养义务、阻碍脱贫攻坚工作、隐瞒造假争当贫困户、争要扶贫政策等乱象进行整治,提升法治观念,纯正社会风气。全县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92个(国家级2个、省级6个、市级20个、县级64个)。2020年以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3592场次,教育训诫222人,排查处理不孝敬、不赡养老人纠纷177起,排查处理争当贫困户、争要扶贫政策167起。

(六)“三改聚合”,开创改革红利路 1987年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30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探索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不断释放改革活力。一是传承经验抓改革。顺应国家农村改革趋势,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取得的土地制度“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税收制度“户户减负、均衡减负”、集体产权“四确五定、入市改革“五明五定”改革成果,先后被国家政策文件吸纳并在全国推广,铸就了广为人知的“湄潭经验”,打造了全国农村改革的示范样板。二是围绕发展抓改革。为加快城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满足群众贷款需求等,实施了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两权”抵押贷款等改革试验。全县120个村(居)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林地、耕地等集体资产20万亩,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4926万元,所有农民变为股东,股东分红、公积金、公益金分别按照合作社净收益的50%、20%、10%提取,目前已分红850万元;
打通农村资产变现渠道,“两权”抵押贷款820笔2.9亿元;
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了农业适度规模发展,流转土地20万亩;
形成了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模式,农民在家就能过上城市生活,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时尚。三是突出民生抓改革。坚持需求导向,推行集团化办学、就近划片入学和校(园)长公开竞聘机制,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更加凸显,群众就医费用大幅下降;
全面推行河长制,37条河流有了河长,河道生态明显改善;组建工投、城投、农商旅投集团公司,提升脱贫保障能力;
推进“一区四园”一体化发展,加快了工业经济发展;
制定改革容错纠错办法,为改革创新、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经过一届接一届的拼搏奋斗,茶乡大地焕然一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启了百姓富生态美茶海湄潭新篇章。一是贫困程度降至新低。四年来,通过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和“分年度分措施分人”精准脱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2961户43689人中9913户35777人达到脱贫标准,实现脱贫,其中:2020年,减少贫困人口1451户5789人;
2020年,减少贫困人口2020户7791人;
2020年,减少贫困人口4745户16861人;
2020年,减少贫困人口1705户5336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83%。二是茶乡大地普换新颜。四年来,创造性实施“五大行动”和“七改一增两处理”工程,高标准、全覆盖、快速度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讯、房、寨、广场、学校、卫生院等基础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群众幸福指数普遍提升。三是县域发展连跨新高。四年来,通过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补齐了基础短板,激发了动力活力,助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4.64亿元,是2020年的1.58倍;
财政总收入10.58亿元,是2020年9.04亿元的1.17倍;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23亿元,是2020年21.73亿元的1.44倍;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536元、12137元,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预计达96.2%。四是基层治理再获新效。四年来,选优配强64个贫困村村支监三委干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2个,村级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64个贫困村全部脱“空壳”。全县60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察民情、解民难、保民生;
法治扶贫融合感恩教育,树立新风引正气;
“群众会+”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畅通诉求平民怨;
基层警务“所队合一”,重拳出击治乱象,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干部作风大展新貌。四年来,全县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真帮实助,“干群互认亲、干群一家亲”,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到百姓家中同煮同吃一顿饭”的朴实作风。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县干部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奋战在基层一线,战晴天,斗雨天,奔忙在村寨前沿;
县级领导带头示范,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帮扶部门负责人统筹兼顾,白天当“村长”处理“村务”,晚上当“局长”处理业务;
镇村干部主动出击,长期坚守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办实事、送温暖,与群众互拉家常、共话发展;
不少干部职工带病坚持、带伤工作,不言请假、不惧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不胜不休、不脱不还的豪迈誓言。可以说,精准扶贫以来的攻坚战,是对党员党性的一次大检阅,是对干部能力的一次大考验,是对全县干部作风的一次大洗礼。四年的脱贫攻坚,造就了一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克难攻坚、亲民爱民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同频共振、携手并进、血浓于水的新型干群关系。

四、工作体会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的脱贫攻坚,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党建引领是关键。脱贫攻坚是我县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是党中央政策支持的结果,是建立责任体系支撑的结果,是党员干部始终落实执行的结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聚社会之力,全面形成了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合力攻坚的壮阔场面。二是产业支撑是根本。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我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资源禀赋,选择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注重就业扶贫、利益联结和群众培训,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山区农业县的经济升级版,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三是深化改革是动力。30多年来,我县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始终坚持经验导向、发展导向和民生导向,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聚焦人、地、钱、市场等要素保障,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盘活城乡资产资源,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内生动力。四是群众认可是基础。扶贫成效必须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县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群众会+”、“五个一”、大走访等工作载体,密集、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保证了工作的精准度,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比如,我县田家沟村民自发吟唱《十谢共产党》《感恩新时代》,歌颂山乡巨变、感怀党的恩情、点赞干部付出,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注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传唱,就是群众认可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县脱贫攻坚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还需完善。总体来看,我县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制约瓶颈得到突破,但由于我县南北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南部、北部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饮水、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还需建设完善。二是产业水平还需提升。通过持续培育发展,我县形成了茶叶、优质稻、烤烟、果蔬等支柱产业,体量大,覆盖面和受益面都很广,但对标现代农业,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还不够,产销对接还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还有提升的空间。三是扶志力度还需加大。我县现有贫困人口中,部分群众受教育层次低,文化偏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还有少数群众思想落后,不思进取,勤劳致富积极性不高,摆脱贫困状况的动力不足。

五、下步工作方向 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县将立足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扶贫扶智力度,着力构建长效脱贫机制,促进稳定脱贫、长效脱贫。一是持续抓好动态管理。深入开展大走访、回头看活动,强化动态精准识别,对符合贫困户标准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对现有贫困户加大帮扶力度,实现因地制宜、分户施策。对已脱贫户,做好动态监测,做到不脱政策、不脱项目、不脱帮扶,“扶上了马,还送一程”。二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补短板惠民生行动,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进一步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融合,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行动,巩固“一长两短”产业,完善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产销对接,做大做强茶叶、优质稻、果蔬、烟叶等特色产业,保障持续稳定增收。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结合县内企业用工需求,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定向定岗培训,推动转移就业。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增收渠道。四是持续强化政策保障。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不让贫困学生失学、辍学。实施健康扶贫,开展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和比例,全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全面推进“两线合一”,对无力可扶、无业可扶的贫困对象,实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五是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依托“群众会+”、农(市)民讲习所等平台,开展助贫活动,讲好脱贫故事,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实干增收、勤劳致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四年来,虽然我们聚力攻坚,竭尽全力,但具体工作中可能还存在一些疏漏,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予谅解、多加指导。我们坚信,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关心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湄潭期间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情况汇报 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 2022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报告 汇报脱贫攻坚进展的报告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