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

时间:2022-06-10 20:55:01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

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2篇

第一篇: 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

实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摘要:
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章阐述了目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困境,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重要意义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对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师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引入了“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文化”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在文化选择中的重要意议,从而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纳入一个新的视野,并积极地思考在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怎样建立以民族文化为“母语” 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模式。这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在本土音乐母语意识、多民族音乐意识以及音乐人类学的观念 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推进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困境

1、在我们长期的音乐教育观念中,普遍把汉族音乐等同于少数民族音乐,用汉族音乐的观念和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音乐,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少数民族音乐须得进行“改造” ,方能进人音乐艺术的圣殿和学校里的正规音乐教育。2、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文章是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基于“美育”和“音乐工艺”模式前提下[1],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的探讨,这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过的政治、技术、审美的音乐教育发展阶段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不但使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意识非常淡漠,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和 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3、由于缺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传承没有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为此也就难以为当今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参照系统。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观念与认知 的世世代代积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并存地发展,势必包括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1、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我国少数民 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 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2、有利于个性与多样性并存。“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民歌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为普遍的精神食粮, 对各地域、各兄弟民族民歌的合理开发,有利于维护我国音乐文化品种的个性与多样性。如杨丽萍对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依恋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的教育教学 1、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与 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民族特点,学生喜欢,也相对容易接受,这样就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减缓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 的心理健康。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充 分挖掘每个人热爱音乐的天性和学习音乐的潜能,最 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将其 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生活内 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音乐教育中,许多优秀的少数 民族音乐可以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吸引、感染和鼓舞 学生去探究、去感知、去实践,学生在感受、理解少数民 族音乐的魅力时,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利于学生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意识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构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先人和现代人音乐才智的结晶,是我国未来音乐发展的最好参照物。2、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 增强了心理素质。如在欣赏藏族《格萨尔王》时,给学生 介绍藏族人们的生活习俗、服饰打扮、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这样不仅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 音乐教育与其他多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2]。

三、 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探索

(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在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量,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 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有理论课,如《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中国民乐演奏基础》、 《中国民乐演唱基础》、《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 乐》等;
也应该有民族采风等实践课程,如有计划地安 排师生深入到田野工作中,主动去体会各民族音乐的 产生、艺术形式、对本民族的影响,再进行系统化的学 习,就会让学生受益良多。另外,也可尝试邀请当地的歌手、乐手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实现民族音乐的本土化。

(二)要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1、以听赏为基础。首先,听赏各地区的民歌,激发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如东北民歌《小看戏》、《小拜 年》,山西民歌《绣荷包》,陕西民歌《三十里铺》,山东民 歌《沂蒙山小调》,安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 歌《茉莉花》等等。其次,听赏民歌器乐曲,培养学生对 民族音乐的感情。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笛子独奏曲 《早晨》、《扬鞭催马运粮忙》,二胡曲《空山鸟语》与《二泉映月》,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等[3]。然后,听赏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民族歌剧,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如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越剧《梁祝》中的《楼 台会》等,都是戏曲艺术中的经典。2、以实践为升华。在教学中可选用各少数民族上口、动听的民歌作为学生的练习曲,如彝族的《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维吾尔族 的《达坂城》等。学生学习教材外,每节课再练习 1- 2 首 129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整塑造 音乐形象,准确表达思想情感,充分展示作者意 图。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进入曲目演唱前,能运用自己的学识,利用其它艺术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理性分析,从而使学生在演唱前对作品一度创作的意图、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上的特点、个性、 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品的演唱,才有可能进入尊重原创的良性的二度创作, 达到感染听众,打动听众的目的。

(三)树立本土音乐母语意识 、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这样不仅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拓展成为一种操作的实践模式。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会发现,在少数民族高度背景化的音乐实践环境中,“音乐”本身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利用“音乐”来实现社会体系的文化,来协调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来灌输和探讨精神世界以及超自然的内涵。这种对 “音乐”所持有 观点进而成为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 并以一种开放的、直觉的方式 , 对族人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如同在非洲传统文化中,音乐思想 、教育和实践有观念根基 , 并且是有章可循的过程。因此,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必须与学术研究相关联,慎重地探索产生自这些民族的音乐表现之中的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我们缺少用多学科理论 (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前沿的视角来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象、传承以及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不同民族的音乐教育策略。同时,我们也缺乏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持有者自身的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的了解。因此,对本土音乐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就必须借助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当代西方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潮,如胡塞尔现象学里的“悬搁”、“还原”理论,狄尔泰的现代解释学等理论[4]。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也反映出正在超越现代狭窄、短暂的框架结构,开始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必须彻底突破以往的理论框架和理念,以此促进我国当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必须,同时也符合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 的文化瑰宝。我们在学习民族音乐的时候,需要秉承民族音乐的传统,在其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以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能 够让民族音乐健康发展的环境,普及民族文化,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努力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努力。

----------------------------------------------------------------------------------------------------------------------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少数民族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音乐,2005(2).

2、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4).

3、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1. 11

4、钟丽芳. 论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第二篇: 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

课 程 设 计

课程名称__民族音乐赏析_____

题目名称_ 壮族音乐与文化 __

学生学院__艺术设计学院 ______

专业班级__10环境艺术设计3班_

学 号___ 3210009054 ____

学生姓名___ 姚丁凌 ____

指导教师_____ 傅强 __

2011 年 10 月 23 日

壮族音乐与文化

姚丁凌 指导老师:傅强

摘 要: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这篇论文主要说壮族音乐的由来,特色,和其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了解壮族音乐文化,了解壮族风土人情.

关键词:文化 民间音乐 民族

1壮族与其民族音乐的由来

壮族是中国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越人支系众多,史称百越。先秦时,生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骆越和东北部的西瓯两支,是今日壮族的先民。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是现代壮语中南北两大方言和壮族音乐中南北两路风格的渊源所在。而壮族的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

最早的民间音乐作品应该是反映原始人对自然界的最初的、极其幼稚的一些看法,应该是反映劳动生活的短小而节奏性的作品。但由于这样的作品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不过,我们认为广泛流传在民间口头的《妈勒访天边》、《康特射太阳》等,应该是壮族民间音乐中比较早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都叙述了天地、日月、山川、树木等自然界的形成过程;
叙述了人种、谷种的来源,表现了古代壮族劳动人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看法。《盘古》也是口头流传较早的作品,因为它叙述了洪水翻天给壮族人民带来灾难。无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或洪水都是与古代壮族人民紧密的联系着的,是壮族人民的祖先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和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2壮族音乐特色
  壮族有13378162人(1982年统计),其中90%以上聚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云南文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等地。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宋时曾创有土俗文字。取汉字的形音义合并而成。土俗字的歌书、剧本,至今流传民间。壮族人民喜爱歌唱,每年有举行风俗性歌会的传统,北部方言区称歌圩,南部方言区称埠坡、嗷屯。今统称为歌圩。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高亢淳厚,听起来舒缓自然,入心入肺,是为壮族民歌音乐的一大特色。

民间歌曲: 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

单声部山歌:各地的传统曲调差别很大。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平缓流畅,有的如吟如诉。民间称之为高腔山歌、平调山歌、谣唱山歌 3种。①高腔山歌:多在山野用大嗓或小嗓喊唱。。②平调山歌:曲调流畅优美,节奏缓慢舒展,结构匀称,音域适中,旋律富于歌唱性。

多声部山歌:多为同声结合的二声部重唱或合唱。民间俗称双声。各地传统曲调近似单声部山歌,也分为高腔、平调、谣唱等 3种。个别地区有少量三声部山歌。①高腔双声:传统唱法讲究低音唱,高音跟。其低音声部的歌腔,民间称为腔口,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之说。高音声部是腔口的派生声部,常随腔口的走向。 
关于壮族乐器,当时广西贵县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木腔皮鼓、瑟、竹笛,名称与形制均与中原大致相同。木腔皮鼓,中原地区在商周时代已经使用。秦汉时期,壮族地区的乐器就已相当完备,计有铜鼓、皮鼓、瑟、竹笛、侗甬钟、羊角纽编钟、越筑、角、箜篌、铜铙、铜钹、芦笙等20多种,体鸣、气鸣、弦鸣乐器齐全。其中除少部分如鼓、瑟、甬钟是由汉族地区传入外,大多数都是本地生产的乐器。壮族人民曾在明、清时期使用过44余种乐器,并且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的乐曲已超过白首,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有了独奏、重奏、齐奏,且有了管弦乐合奏,步行鼓吹等都已经正式形成。一般情况下,民间器乐是用来作为歌和舞蹈的伴奏。


3,壮族历史文化与音乐的相互影响与交融.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

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壮族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在保持自主特征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模仿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中和融化,使自身的发展充满了生命活力。其音乐文化就是其本身文化长流中最重要的一条支流.
1,1840——1919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肆入侵中国,我国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壮族社会和全国一样,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壮族社会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互相勾结,日益残酷的统治、剥削和奴役壮族人民日益觉醒,越来越激烈的展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在这个时期,壮族音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叙事长歌深刻的人民性;
 

    二.壮族歌圩日趋完善;
 

    三.反映太平天国的歌谣;
 

    四.反映中法战争的歌谣;
 

    五.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谣;
 

    六.壮族民间戏剧的发展 

2,1919——199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一.左右江革命历史歌谣 

  左右江是壮族聚居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历史歌谣。农村中群从歌咏活动普遍活跃,各村寨按传统习俗举行歌圩,逢圩日,青年男女聚集山坡 、田垌或村头,对山歌,通宵达旦,人们通过歌圩进行歌唱、娱乐,交流感情。 

 二.民歌改编、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 

3,前221——1840年的壮族音乐文化 
这时期产生很多具有战斗性的苦歌,如穷人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孤儿苦歌、寡妇苦歌等等。反映这种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壮族人民对土官的反抗斗争,就成为这个时期壮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 

  此外,例如壮族的风俗歌,如庆贺歌、祝寿歌、哭嫁歌、哭丧歌、酒歌、蚂虫另歌、牛歌、串寨歌、拦路歌、摇篮曲等等。壮族的文化艺术,多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经过无数无名艺人的不断努力,才创造出来,再逐步加以改进,才达到今天这个水平,它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历了千年百代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化艺术,不但不会泯灭、萎缩,相反,它将随着壮族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日益趋于更加完善,更加美好。这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之花,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枝。

4,总结:
  就像一些民族艺术一样,壮族多声部民歌也曾经衰落,前些年更是到了“濒危”地步。但壮族民间歌曲是壮族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是表达壮族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如此璀璨的音乐文化需要人们去欣赏,去关注,去加以保护.

参考文献

1.樊祖荫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

2.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少数民族.国家民委问题五种丛书

推荐访问:民歌 少数民族 分析 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 少数民族民歌音乐文化分析 少数民族歌曲分析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