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为官之道(全文)

时间:2022-10-16 18:25:07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婴为官之道(全文),供大家参考。

晏婴为官之道(全文)

 

  晏婴的为官之道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重臣,为官 50 余年,历事齐国 3 位国君,政绩卓著,品德高洁,成为一代贤相。晏婴备受后人敬仰,孔子多次由衷称赞他,司马迁甚至愿意做他的马车夫。

 以民为本

 晏婴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 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 556 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之后, 晏婴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 3 位国君,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前 500 年)去世。在 50 多年的政坛生涯中,晏婴始终是齐国重臣,与历史上那些靠着阿谀奉承以及施展权谋手段而成为政坛“不倒翁”的人相比,晏婴始终有自己的为官原则和为政追求,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想与品格。

 叔向是晋国大夫,也是春秋时期一位名臣,是晏婴的好朋友。在《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叔向与晏婴就如何处理忠君与爱民的关系有过一次讨论。叔向认为,拥护君主是做臣子的本分,但现在世道混乱,一些君主不行正义,如果

 只强调忠君就会失去本性,跟着国君去做坏事,可不忠君又违背了君臣之道。在忠君与爱民之间,叔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晏婴说:“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晏婴认为,百姓的利益才是国家的根本,做一切事情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国君不等于国家, 做臣子的应当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个人。

 晏婴是较早提出“以民为本”思想的政治家,他选择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坚持做社稷之臣,而不是君主的私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中有一条齐景公与晏婴对话的记载。齐景公问:“夫子之于寡人何为者也?”晏婴回答:“婴社稷之臣也。”齐景公不解,问何谓“社稷之臣”。晏婴回答:“夫社稷之臣,能立社稷,别上下之义,使当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宜;作为辞令,可分布于四方。”在晏婴的心中,对君主的忠诚并不意味着百依百顺,而是辅佐君主以使其不凌驾于百姓之上;同样的道理,设置百官也不是为了享受俸禄,而是服务于社稷,以使社稷长久。

 晏婴认为社稷长久的核心在于民心向背。他曾说:“民, 事之本也。”“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 在《晏子春秋》中有晏婴多次劝导齐景公爱民的话,如“薄身

 厚民,与民亲近”“先民而后身”等,有时齐景公不听,晏婴便“喟然叹而流涕”。《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有一次齐国连下 17 天大雨,百姓受灾严重,但齐景公却只顾饮酒,“日夜相继”,晏婴“请发粟于民”,但一连请求了 3 次齐景公都不同意。晏婴“遂分家粟于氓”,之后当面向齐景公辞官, “请身而去”。齐景公赶紧派人将晏婴追回,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

 晏婴主张爱民恤民,他认为“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齐景公问贤君如何治国,晏婴回答:“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认为只有做到“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才算把国家治理好了。晏婴主张“厚取于民, 而薄其施” ,认为“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提出要实行轻徭薄赋以减轻百姓负担。对于具体的赋税标准,晏婴主张减轻渔盐方面的税收,对农业实行“什一”之税,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这些薄税主张多数得到了施行,受到百姓拥护。

 勇于进谏

 春秋时期正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君主的权力很大,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臣下处于无条件服从的

 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臣下反对君主的决策、匡正君主的过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即便所进之言利国利民,但不合君主之意就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祸事,被贬官夺禄乃至杀头的大有人在。晏婴一心为国为民,每当看到君主不行仁政、言行有所偏差时便不吐不快,不顾个人得失,敢于进谏。《晏子春秋》是记载晏婴思想和言行的专著,共 8 篇 215 章, 其中有 212 章涉及晏婴谏言的内容,可谓“谏言之书”,这是《晏子春秋》与同时代的其它古籍不一样的地方。

 唐太宗在位时魏征也敢于进谏,魏征由此成为古代谏臣的代表。与魏征不同的是,晏婴所生活的环境更为复杂和险恶,进谏的风险更大。晏婴辅佐的第一位国君齐景公是在齐国权臣崔杼弑杀了齐庄公的刀光剑影中即位的,那个时候齐国的政局异常混乱,权臣们的势力越来越强,除崔氏外还有国氏、高氏、庆氏、田氏等, 这些新老贵族之间、贵族与国君之间围绕权力和财富展开了尖锐斗争。晏婴如果要为个人及家族利益打算,只能选择明哲保身,在权臣、国君之间曲意逢迎,因为得罪任何一方都随时会为他惹来杀身之祸。但晏婴的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 这让他充满了勇气。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齐景公去麦丘游览,看见一位 85 岁的老人,让老人来祝福自己,老人祝福完,又

 说:

 “使君无得罪于民。”齐景公不解:

 “诚有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在齐景公的印象中,一切都是君主的,君主怎么还会有得罪百姓的问题呢?晏婴在一旁替老人回答:“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 君诛乎?民诛乎?”晏婴认为,远臣犯罪有近臣惩治,卑贱者犯罪有尊贵者惩治,但国君对人民犯罪,又有谁来惩治呢?晏婴甚至反问道:桀纣犯了罪,是被别的国君杀掉的呢?还是被夏朝和商朝的百姓杀掉的?晏婴用这样的语气进谏,可谓震聋发聩,需要极大的勇气。

 不仅在国君面前需要勇气,即便面对权臣,没有勇气也不行。齐庄公与崔杼的妻子私通,被崔杼弑杀于崔宅。一场腥风血雨随时会席卷齐国朝野。晏婴私毫不惧,主动来到崔氏门前,佣人问他是不是来找死,晏婴说:“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晏婴说,臣子的职责是保护国家,君主为国家社稷而死就该随他去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去逃亡,如果现在不能站在这里,谁去承担臣子的责任呢?崔杼听了佣人的传报, 只得命人将门打开。晏婴

 进去,“枕尸股而哭”,之后“三踊而出”。有人劝崔杼杀了晏婴,崔杼说:“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晏婴不仅勇于进谏,而且善于进谏。从《晏子春秋》记载的大量进谏事例看,晏婴在君主面前并非总是强言直谏,而是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下,根据事件涉及的当事人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据理力争,有时委婉规劝,有时加以讽刺,有时以情动人,使被进谏者乐于接受,这是晏婴的高明之处。

 廉洁奉公

 晏婴是三朝重臣,担任齐国卿大夫、国相,是齐国贵族集团的一员,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却十分节俭。平时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使祭祀祖先时也不过把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唯一“高档”的服装是一件狐皮大衣,穿了 30 多年,只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才穿。晏婴平时一顿饭只吃一道肉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婴这样做,既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是以身作则,为其他官员做出表率。刘向在《晏子春秋·叙录》中指出:“晏子博闻强

 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 百姓得以亲附。”

  在晏婴努力辅佐下,齐国国力逐渐提升,在诸侯国中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正因为这样,奢侈之风也慢慢盛行起来,晏婴对此坚决反对。《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晏婴上朝乘的是老马拉的破车, 就连齐景公都感到奇怪,问:“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晏子回答:“……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齐景公仍认为不妥,让人给晏婴送去高档车马,前后送去 3 次,都被晏婴谢绝了。齐景公不悦,对晏婴说:

 “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婴解释道:“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作为一国之相,晏婴的府宅相当不起眼,不仅地处闹市,而且阴暗狭窄。齐景公提出在僻静的地方为他修建一所宽敞宅院,也被他婉拒。后来,齐景公趁晏婴出使之际为他修造了一所豪华宅院,并下令将他的家搬了过去。哪知晏婴回来后,又搬回到原来的住处。到了晚年,晏婴明确表示不再接受任何赏赐,甚至把赐给自己的封地也退了回去。

  晏婴为官一生,始终以“ 社稷之臣” 作为自己的目标,一心为国,以民为本,勇于进谏,殚精竭虑地辅佐齐国的 3位国君,居功不傲,廉洁自守,受到人们的称颂。孔子多次称赞晏婴,感叹:“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 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 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还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司马迁也十分仰慕晏婴,在《史记》中将晏婴与齐国另一位贤相管仲合为一传,甚至感慨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推荐访问:为官 之道 全文 晏婴的为官之道 晏婴的为官之道是什么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