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征求意见稿)【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19 14:25:07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征求意见稿)【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征求意见稿)【精选推荐】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3篇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篇1

规划征求意见发言稿

【篇一:政府征求意见发言稿】

关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

护条例》的修改建议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充分的做出了各个方面的思考,内容全面,实事求是,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文字也很精炼。谋划未来思路清,目标明,起点高,体现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整个报告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令人振奋。

通过对报告的认真研读,其中的一些方面,还有一些可待商榷之处

(一)归纳不准确,在生态保护的范围上有保留,在生态保护的内容上有缺失。

比如:对于城市与农村的绿化方面,垃圾填埋与处理方面,废气废水的判断与排放标准方面,湿地的建设与保护方面等.

(二)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对于条例而言,其中用词有一定的模糊性。没有很好的做到单位部门负责制度,相关的条例的对口单位希望标明。

(三)对于其中的奖励制度,希望可以明确额度,明确来源,不要让这一块成为灰色地带。

(四)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条例上面没有明确的监督方式,这样容易让原本很好的制度,没有落实下去,留于人事,浮于形式。

针对条例和上面的问题,我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城镇环境保护方面,以科学生态为理念,倾力打造靖州特色

一.保护环境,不止是对于现有环境的保护,更是对要科学规划,在认识靖州经济环境、人文状况的基础上,稳定有序并且有针对性的实施靖州特色绿色资源投入。一方面,要提前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明确整个地区发展的总体方向。在规划的时候贯彻高起点、高标准以及重科技的发展理念,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在各个方面都做好相关的布局工作,并且结合各地区的环境状况,制定分期规划工作,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问题的发生,促进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规划建设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形态和文化特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内在特色的缺失是造成千城一面的深层次原因,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们本地的绿化树种杨梅,加大对具有当地代表性特色植物杨梅的种植规模,彰显靖州特色,体现城市品位。

二.要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注重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包括:制定城市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广技术的集成应用;
着力提高绿色建筑比重,加快对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废气废水的计量化;
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

绿色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努力增加城乡绿色空间,保护和建设湿地,提高碳汇能力。

城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社会综合体,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居住地,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还应当倡导公众参与,加强公众监督,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科学经营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提质增效的作用

二、信息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今信息化技术作为高技术应用于各项领域,在环境保护领域得以大展拳脚。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实践已经证明,环境信息化作为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保各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2010年1月5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会上表示,到2015年,将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目前,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仅凭原有的人工模式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为此,必须要强化环保信息化管理,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环保信息化管理,推动重点污染源自动化监控工作,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实现环境污染应急预警预报,为环保执法提供有力依据,为污染减排服务。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以GIS为核心,以数据库为支持,实现空间数据的输入、查询、分析、输出和管理的可视化,便于维护和扩展。在为环保管理提供排污源点监测与污染源举报实时监测、环境应急预警预报功能的同时,采用符合环境监测工作特点的数据组织方式,以实现强大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归档及档案管理等功能。

另外,通过对环保治理设施的过程监控,能够有效促使企业环保治理设施正常投运,杜绝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自动监控系统的投用能够促进环保治理设施基本转入正常运行状态:由于企业排污行为被全天候纳入实时监管状态,能够有效地遏制白天运行环保治理设施、晚上关停的“黑白厂”现象。自动监控系统真正发挥了“紧箍咒”的作用,对巩固污染减排中工程减排成果、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意义重大。通过定期公布监控数据,有效杜绝企业在排污总量核定和排污费申报时的谎报、虚报、瞒报行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可全天候实时监控企业

排污状况,可及时捕捉企业超标超量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取证并予以处罚。捍卫了法律的严肃性,极大地扼制了企业偷排超排行为,迫使企业自觉调度调控生产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行状态,增强了守法意识,提升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不仅如此,通过环境保护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整合现有的各类环境管理数据与业务审批内容,融入了先进的环保信息化管理理念,通过对排污企业上报数据、人工监督数据、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环境质量数据、办公自动化数据、环境扩散模拟数据的全面整合,将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征费管理、新建项目审批管理、环境违法处罚、环境信息统计、报表管理、应急指挥、企业申报以及环保决策分析子系统等进行充分融合,实现了对各项环保业务管理信息化的探索。

环境信息化是实现环境管理转型、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推进环境保护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可以预见,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加快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是今后环境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

【篇二:在红河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红河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河学院党委书记 陈永明

(2011年4月20日)

尊敬的普副州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州委州政府对我校发展高度重视,今天,由州人民政府在这里专题组织召开红河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把州级22个部门有关人员请来,为红河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出谋划策,献计献力。这是州委州政府及普绍忠副州长对我校发展的关心支持,是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极大关怀,必将增添全校师生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克服困难,团结奋进,促进学校取得新跨越的信心和动力。大学的功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的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办好一所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对我们这样学校很重要。借此机会,对州委州政府、蒙自市委市政府及州市各部门长期以来对红河学院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对普副州长给予我校一如既往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红河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方向、目标,是行动纲领。“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对沿边高校发展的重视及省州“桥头堡”战略的全面推进,学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好发展规划,使这个规划更科学更合理,学校服务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更密切。对于学校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就抓好规划的修改完善及落实工作,我讲两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座谈会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修改完善工作

刚才,蒙自市及州级各部门领导对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普副州长站在把红河学院的发展视为助推红河新发展重要内容的高度,对我校“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深刻见解,对规划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重要指示。各位领导提的意见都很有见地、很中肯,让我深受启发,学校各有关部门、各学院、规划编制工作组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这些建议和意见作为对规划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的重要依据,继续做好规划的修改完善工作,使规划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科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符合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成为学校“十二五”时期取得重大发展的风向标。

划一、协同推进。四要处理好规划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使规划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五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稳定发展的关系,规划既要突出创新,也要处理好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希望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各部门的同志本着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负责,对全校师生员工负责,对红河州高等教育负责的精神,任劳任怨,团结奋进,进一步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不辜负州委、州政府及州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期望。

二、深入领会规划内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

(一)学校各单位要主动结合规划的内容加强与州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搭建学校服务地方的平台。这次以州政府的名义召开学校“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开了大学办学的先河,可以说是一个办学理念的转变,是高校服务地方理念的深化,大学的水平和特色就在于此。“十二五”是学校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关键,各学院、各部门要增强社会服务意识,重视外部支持环境的营造和外部办学资源的开发,逐步改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外部支持环境。要注重与州、市(县)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对学校办学的大力支持。要积极搭建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平台,同州、市各级政府及有关机构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在人才培养、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搭建有效平台,进行深入合作。要牢固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项目合

作、专家服务、项目研究、人才培训和产品开发等途径,不断完善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有效提高服务能力。

(二)学校各单位要深入领会规划内涵,把落实规划作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总体来看,经过近一年编制出的“十二五”规划体现了科学发展和现代的教育理念,明晰了发展思路,凝练了办学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行动纲领,是学校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但《规划》属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得再好,关键还在落实。各单位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掌握《规划》的具体内容,领会《规划》的内涵,使《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及各项目标任务变成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同志们,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学校已积蓄起了强劲的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红河学院将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使学校办出成绩,办出水平,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州委州政府及全州各族人民的厚爱。

再次对普副州长及各位领导为红河学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篇三:城市发展规划演讲稿】

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围绕城市规划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我演讲的题目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有个很通俗的比喻,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导盲犬”。的确是这样,一座城市如果缺少科学的规划,那么它的发展就是盲目的。一个城市美不美,人们喜不喜欢她,关键取决于规划。规划工作做好了,这座城市就能永葆活力,永续发展;
反之则会民怨四起,寸步难行。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城市规划应该以什么为准绳?我的观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按照人的生活需求、健康需求、发展需求,科学地规划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唯有真正地相信和尊重市民,将民本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让城市规划“从专家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并充分吸纳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市民利益,这才是市民真正需要的城市规划。

我们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成果由人民共享。近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从公共环境改良实践,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都闪耀着民本思想的熠熠光辉。可以说,西方城市的恒久魅力,都无一例外源自于以人为本的科学规划。

城市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是今后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把城市规划建设的“家底”交给城市的主人,不仅是对城市管理者“民生”意识的考量,更是对城市科学发展的高度负责。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市民出行、工作、购物、娱乐、休闲、健身、上学等需求,将市民反映强烈的建筑密度大、排水不畅、交通拥堵、缺少绿化、管线杂乱等突出问题,当作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来考虑。让市民充分享受“方便与快捷齐飞、时尚共田园一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城市规划怎样才能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使其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规划?我认为需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让市民参与规划。城市建设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城市规划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了解城市规划、参与城市规划。同时,要让方方面面的专家参与指导,走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双轨”路线,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才能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才不会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二是要关怀市民利益。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是加快城市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如今,许多城市都提出了“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目标,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充分

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单一追求社会经济繁荣向多维寻求复合发展转变,向以物、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实现城市规划的系统化、自然化、人性化,把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型的宜居城市。

三是要树立品牌和精品意识。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特色和生命。城市品牌特色经营得好,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高,吸附力就强,不仅城市土地能大幅升值,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也能受到有力推动。我们希望,城建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能对所有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建筑进行精心设计,将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技术元素紧密结合,努力把主要建筑打造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精品乃至世间经典,在城市的血液里留下历久弥新的韵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打动人心的口号。而在这篇演讲结束时,我更想说的是---规划,让城市更美好!

谢谢大家!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篇2

眉山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再继续沿袭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不堪重负,经济社会发展将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我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自然地理条件。

我市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位于成都—乐山黄金走廊中段,是成都平原通联川南、川西南、川西、云南的咽喉要地和南大门。全市幅员面积7186平方公里,处于亚热带地区,常年气候湿润,雨水充足。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48.95万。

(二)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融入成都、一体发展、强工促农、繁荣城市”发展思路,开拓创新,攻坚破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52.25亿元,居全省第13位;
人均GDP 2700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8.8:54.9:26.3;
形成了铝、硅、芒硝、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加工、木竹加工等优势产业;
工业园区总数达到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99户,工业集中度首次超过70%,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三)资源环境状况。

我市水资源丰富,岷江、青衣江干流纵贯市境,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水电开发理论蕴藏量超过100万千瓦。有矿种20余类,其中已探明铁矿335万吨,铅锌矿物105.5万吨,铜矿3万吨,钙芒硝近100亿吨。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24.1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43.7%,共有野生植物近3500种。

(四)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表现在: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725吨标煤,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20.13%;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384吨标煤,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34.92%;
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4.5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0.192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88万吨,与2005年相比,全市主要废弃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集中、集约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建成一批循环园区和企业,全市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4个,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6户。生态农业和再生资源产业不断发展,全市新建沼气池6.952万口,实施了以“两池六改”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和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初步建成了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生态旅游、绿色商场、绿色农贸等创建活动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发展,同时东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也有利于我们挖掘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实现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这些给我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

但是,我市传统产业和高载能企业比重较大,能源消费量大,主要能源煤、电、气都需要协调调度,特别是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同时,受认识、机制、政策、技术、人才等多种因素制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这些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各项方针政策,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主线,以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低碳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做到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并重,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坚持“统筹规划、分层推进”原则。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从政府、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动”原则。将循环经济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选择示范,培植典型,以点促线,以线带面,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水平,整体推动渐进发展。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原则。政府积极推动和引导,发挥骨干企业示范效应,推进市场化运作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联合推进机制。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原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引进先进技术,鼓励“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引导资本、技术转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提高,循环型工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6%以上;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农业灌溉用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4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到65%以上。

废弃物排放量明显降低。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和粪便综合处理率达到90%。

绿色消费体系基本形成。大力提倡和培育以“绿色消费”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文化,引导公众转变观念,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再生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促进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确立面向政府、企业(园区)、社会的循环经济指标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初步建立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运行和监管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
规范社会公众支持体系等。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发展循环工业。

1.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建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

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积极发展有助于现有产业升级的配套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逐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循环型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以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发展规模经济。

充分利用市内外资源,培育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省相关政策,扶持高效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环境保护支柱产业发展。

2.推进循环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合理规划新上项目,推进产业集聚,新建企业必须进园区,老企业引导进园区,特色产业进入特色园区。完善园区内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工业污水处理率100%。协调落实用水大户企业的中水回用工程。规范园区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的处置和利用。全面清理闲置土地,按照《建设用地定额》严格实施项目用地预审,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土地产出率达到150万元/亩。加强对园区内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对各种物质、能量的梯级利用。

实施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创建工程。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相关产业链发展,加快现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一批新循环经济园区。坚持生态立园和绿色招商方针,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入区,做到区内处污管网、供水网、路网、通信网、垃圾处理网等配套设施先行,预留集中供热和环境监控系统装置站址,实施自然净化工程,构建废弃物再利用系统。

3.加快清洁生产进程。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技术推广规程,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过程控制转变。坚持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标准,有步骤地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等绿色认证,力争到2015年,我市重点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强化全过程治理,提高物料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着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重点实施化工、铝硅、电力、建材和食品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

4.扶持“静脉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充分培育和发展对各种废弃物进行收集、运输、处理与综合利用的静脉产业。着力抓好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渣、废油综合利用;
大力扶持废竹、松材线虫病疫木、废盐酸、废纸、废油、桔皮加工等的综合利用企业;
建设一批再生铝、再生塑料、再生橡胶等重点企业。促进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废玻璃等回收再利用。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集散市场为核心、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加工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到2015年,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5%以上。积极推进煤矸石、粉煤灰、冶金和化工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确保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90%以上。加强合同能源管理,推进重点用能单位余热余压利用。建成中水回收系统,确保工业中水回收利用率达50%以上。

(二)发展循环农业。

1.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建立种植、养殖与加工一体化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生产模式,促进产业集聚。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提高有机肥使用比例和生物防治规模,逐步减少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禁止有毒有害物质、废物、废水用于农业;
禁止用化肥、生长激素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养殖。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到2015年,全市可供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其中农田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43提高到0.52。积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全省市州率先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市。

2.综合利用农业废物。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深化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秸秆青贮、秸秆粉碎或过腹还田、过腹造气、作为工业原料、发展食用菌等措施,逐渐杜绝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现象。逐步提高秸秆与花木果树剪枝等资源作为集中供热供电的燃料的比例,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到2015年,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在果业主产县区,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模式。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全面总结和推行丹棱县“两池六改一集中”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和洪雅县“四加四”农村环境保护模式。“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新村150个,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万口,适宜农户建池率达到70%。

3.全面治理粪便污染。以实现农业人口集中社区居住和畜禽集中养殖为目标,大力调整畜禽养殖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养殖单位和个人要对畜禽粪便及其它污染物进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探索建立有机肥加工利用中心,走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鼓励采用多样化的农村实用技术,多元化投资开展人和畜禽粪便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和粪便综合处理率达到90%。

4.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后续管理和生态保护。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寓粮于地、寓粮于土、寓粮于技”。“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标准粮田40万亩,到2015年,全市农田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原则,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流域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

(三)发展循环服务业。

1.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把生态优势和观光旅游、文化古迹旅游有机结合,科学配置旅游资源和要素,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合理推进全市生态旅游开发进程,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加强主要景区景点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中岩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加强对重点生态旅游区交通干线等规划建设的协调管理。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形成一批生态旅游点。大力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充分利用我市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有利条件,以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为亮点,积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以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加大生态物流建设。建立健全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加强以港口、铁路、物流园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物流集疏运效率。依托成昆铁路、成乐高速、成自泸赤高速、遂资眉高速、乐雅高速、省道103线、省道106线等大物流通道,推进物流业集中发展,加快眉山中心、眉山青龙、仁寿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合理配置仓储区、物流配送区、货代中转区、商贸流通区和配套服务区等主要功能区,加快形成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广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

3.推进绿色餐饮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酒店,开展绿色旅游服务。提倡一次性用品减量循环利用,变传统“每日一换”为“每客一换”。积极推进餐饮垃圾的循环利用,建立城乡互通的餐饮垃圾再利用系统,对城市餐饮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供农村养殖业再利用。加强餐饮行业节电工作,改造传统低效率用电设备;
倡导节约用水,加快感应式水龙头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全部达到绿色酒店标准。

(四)发展循环交通。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提高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的比重,实现土地、河流等国土资源集约开发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市民积极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调整运力结构,实现运力资源集约使用,鼓励发展多轴重型专用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甩挂运输、封闭运输。推行线路公司化管理,适时调整现有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营自主权;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使货物供求信息共享,提高运输无缝化衔接,减少空驶与不必要的周转。

2.建设优质交通工程。坚持全周期寿命成本设计理念,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原则,适度提高设计标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广泛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积极推广滑模摊铺施工工艺以及快速养护技术等,提高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高性能材料使用比例。

3.强化交通科技创新。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切实推动能源和材料替代工作,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易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和难再生材料的使用。推进能源替代工作,开展替代燃料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推进材料替代,在路面材料类型的比选中,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易于再生利用的沥青路面;
研究和推广公路工程中木材替代技术。

4.综合利用废旧资源。

积极开展废旧路面材料、废弃轮胎、废钢材、航道疏浚土、工业废料等的综合利用。推进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废旧建材的循环再生。复垦废弃道路和施工临时性占地,不能复垦的尽量绿化。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尽量在原有路基上加宽改造。统筹协调防洪、发电、航运等关系,合理保护水运资源,避免因水电枢纽、闸坝、跨河桥梁等设施造成的断航、碍航、阻航,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

(五)建设循环型社会。

1.积极构建节约型政府。全市各级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规定。合理设置电梯开启数量和时间,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选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系统设计。严格执行公共机构公务车辆配备配置标准与管理办法,优先采购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型汽车。加强公务车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节能产品、技术、服务征集制度,建立跟踪、监测和优选淘汰机制,推广先进节能产品和技术。

2.建立绿色消费模式。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一批“绿色商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与“生态村”等示范单位。培养绿色消费观,倡导健康文明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绿色环保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优化消费结构,提高非资源密集产品的消费比例。鼓励和引导居民购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消费品,禁止过度包装。优先采购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ISO14000认证企业产品和通过节能质量认证、环境标志认证产品;
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降低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等塑料制品使用比例。

3.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根据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三化原则”,综合考虑城市内物质流和能量流,使城市内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产生量最小化,建立生态城市,实现物质生产、居民消费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市绿色照明系统,逐步实施灯光设计理念现代化,灯光景观信息化,灯光效果艺术化,灯光控制集中化,灯光强度时段化,灯光设备环保、节能、安全化。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型社区规划,普遍应用节能设计。园林绿化率达到50%以上,以适当的绿化形成减噪设施。居民住宅全部符合节能建筑新标准,户型设计讲求自然通风与采光,推广节能电器,建设绿色住宅。生态社区在建筑施工期间,选择环境污染小、资源浪费少的生产方式,全面采用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更多地采用生物油漆等环保材料和绿色材料。大力提高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水平。

4.构建物质还原系统。

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系统。加强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对废纸、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电池、旧电器、旧家具、旧衣服等实行有偿回收。要求居民家庭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实行填埋与焚烧发电相结合方法处理城市垃圾,建设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污泥焚烧发电厂。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沉淀污泥安全处置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4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积极研发、引进危险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提高危险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大于80%。建立城市中水回用系统,通过财政补助、贴息和减免税费等政策,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吸引外资及先进科研技术进入中水领域,推动中水回用市场的有效供给。污水处理厂(场)应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和专用输水管道,在建成中水供水管网的区域,逐步减少饮用自来水用作城市绿化用水或清洁用水。

(六)示范工程和重点支持项目。

1.示范工程。在产业园区和铝硅、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农牧集中养殖、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2.重点支持项目。加强示范推广,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重点项目。

(1)工业、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及改造;

(2)工业废物循环再生利用;

(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及中水回用;

(4)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及垃圾资源化;

(5)生态物流中心;

(6)生态旅游;

(7)绿色消费市场体系建设;

(8)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等创建;

(9)循环农业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10)农村生态循环及绿色农业产业链;

(11)重点流域和地区农业环境整治与修复;

(12)循环型农产品加工;

(13)其它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及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

(14)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3.规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见附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筹布置与综合协商、决策的领导机制和市分管领导负责、综合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行业协会配合的循环经济工作推进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的有关体制机制、政策、规划和工程等进行衔接,共同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认识到位、规划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的推进循环经济合力机制。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组合配置各类政府鼓励性财政政策和优惠性税收政策,市、区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并与财力增长比例同步增加。实行差别性价格、收费政策,对资源高消耗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实行限制性价格政策;
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类项目,实行价格鼓励政策。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资金支持。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价格和收费机制,严格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继续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加大实施峰谷电价制度,扩大执行范围,严格控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发展。建立垃圾收费体系,从生产、流通、消费多个环节进行管理,加大征收力度,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生量。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建立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交易权制度和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用经济杠杆控制污染物产生量。

(四)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围绕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科技基地建设,重视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高水平循环经济人才队伍。加强清洁工艺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清洁产品开发、生态工程与技术等循环经济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产、学、研等部门在循环技术开发方面的协作,鼓励和引导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业职能部门开展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消费观念。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充分发挥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宣传,开展循环经济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推动能力。

附件:眉山市“十二五”循环经济重大项目表


附件

眉山市“十二五”循环经济重大项目表

序号

类别

项 目 名 称

主 要 内 容

投资估算 (万元)

建设年限

牵头责任单位

1

四川仁寿铁马焦化有限公司炼焦煤气、煤焦油等副产品深加工生产线项目

建设铁马焦化炼焦煤气、煤焦油等副产品深加工生产线

100000

5

仁寿县人民政府

2

新吉鸿纸业有限公司制浆造纸废水综合治理工程

新建一台300吨/天碱炉,同时对蒸煮工段黑液提取进行改造;
纸机白水回收系统改造,建设白水全封闭回收系统

7914

1

彭山县人民政府

3

四川省尼科国润新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铜镍锌项目

10万吨/年铜镍锌废弃物综合利用

13051

5

彭山县人民政府

4

四川江氏轮胎有限公司大型旧轮胎翻新项目

回收并翻新大型旧轮胎

2000

2

彭山县人民政府

5

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镧系治污活性剂及其他延伸产品生产项目

生产镧系治污活性剂及其他延伸产品

6000

2

洪雅县人民政府

6

四川省洪雅青衣江化工有限公司余热余压利用项目

对燃煤锅炉节能技术改造

1000

3

洪雅县人民政府

7

四川丰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冶炼废渣循环综合治理项目

大中型铸锻件冶炼废渣循环综合治理

1000

3

洪雅县人民政府

8

四川爱心木业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利用“三剩材”项目

建设年产84万套纤维膜压制品生产线

2000

5

洪雅县人民政府

9

四川青神裕华纺织有限公司余热余压利用、落后设备淘汰技改项目

余热余压利用、落后设备淘汰技改

4000

2

青神县人民政府

10

四川久源实业有限公司余热余压利用技改项目

余热余压利用和技改

3000

5

青神县人民政府

11

四川省西龙纸业有限公司碱回收利用及纸机白水回用技改项目

碱回收利用及纸机白水回用技改

12000

5

青神县人民政府

12

焚烧生产线3000千瓦余热发电项目

利用煅烧车间余热发电

1500

1

铝硅园区管委会

13

5000吨/年再生氟化盐、3万吨/年再生石墨项目

利用电解铝行业废渣生产氟化盐、石墨

4000

1

铝硅园区管委会

14

四氯化硅无害化再生利用项目

再生利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

6000

1

铝硅园区管委会

15

4万吨/年硅片切割废浆回收处理项目

回收处理多晶硅切割废浆

3600

1

铝硅园区管委会

16

农业淘汰循环利用加工生产线项目

建设农业淘汰循环利用加工生产线,占地200亩

20000

5

仁寿县人民政府

17

四川岷森贸易有限公司

草棒支垫系列产品加工项目

以秸秆为原料,加工草棒、支垫,可代替枕木等材料

1000

2

彭山县人民政府

18

生态家园建设项目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万口,推进一池六改生态家园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0个

11500

5

市农业局

19

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项目

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核心,以“猪—沼—果”为主要建设模式,配套建园、改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庭园

33600

5

市农业局

20

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农田废弃物收集池3万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万处,生活垃圾收集设备2万个,生态庭院10万户

79000

5

市农业局

21

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项目

秸秆还田技术推广

1500

5

市农业局

22

生物肥生产及综合利用

新建适度规模养殖场粪便干湿分离设施、购置干粪运输车

8000

5

市畜牧局

23

生物动力大农业循环工程及年产5万吨复合微生物肥一体化项目

年处理20万m3畜禽粪便,年生产5万吨复合微生物肥

3000

4

市畜牧局

24

眉山现代奶业循环发展示范基地

牛粪干稀分离、生物发酵、沼气发电、沼液还田、沼渣生产有机肥、种养结合

10000

5

市畜牧局

25

眉山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

8100

5

市水务局

26

龚家堰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治理工程

防止沿渠以上废污水、垃圾和秸秆入库,打捞和处置水葫芦,建立红光支渠入库水质监测系统

1600

5

市水务局

27

梅湾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治理工程

水库集雨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集雨区农业面源污染,清除供水站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域的淤泥

2000

5

市水务局

28

复兴水库饮用水源地和水质治理工程

集雨区水流失治理,防治水库集雨区农业面源污染

2500

5

市水务局

29

黑龙滩水库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综合治理工程

引进先进适用的大型水库水质综合治理新技术,清理库底淤泥

13600

5

都江堰黑龙滩

灌区管理处

30

开发区串联用水和零排放项目

对开发区、工业园区进行清洁生产工艺改造,建设园区内厂际串联用水和园区废污水“零排放”示范工程

10000

5

各工业园区管委会

31

竹艺景区绿色循环小区建设项目

建设竹艺景区绿色循环小区

20000

5

青神县人民政府

32

青神县再生能源市场

集能源物质收购、加工、仓储、运输为一体

5000

5

青神县人民政府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篇3


内部资料


“十三五”汽车工业进展规划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二〇一五年八月


1 / 41
目录

第一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十二五”进展现状 一、进展现状和特点 (一)产销增速趋于稳定 (二)汽车工业国际化水平提升 (三)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 (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中国品牌产品取得长足进步 (六)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七)新能源汽车初具规模
(八)节能减排有序推进、循环经济进展起步 (九)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十)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起步 二、存在问题
(一)中国品牌综合竞争力依旧较弱 (二)创新能力滞后产业进展 (三)产业链进展尚不完善 (四)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 (五)法制化治理亟待加强

第二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进展趋势和环境分析 一、宏观进展环境和进展趋势
(一)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汽车产业的阻碍
2 / 41
(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消费升级拉动市场 (三)资源、环境对汽车工业的阻碍 (四)政策环境的阻碍
二、汽车产业进展新常态的具体体现及特征 (一)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化
(二)从满足市场需求向适应社会资源禀赋转化 (三)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
(四)从传统技术向“两化”深度融合转化 三、中国制造2025

第三部分 汽车行业“十三五”进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差不多原则 三、进展目标

第四部分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
二、深化创新驱动、打造中国品牌 三、深化“两化”融合
四、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 五、加快绿色进展 六、坚持国际化进展 七、全面深化改革 八、打造国际水平供应链
3 / 41


4 / 41

“十三五”汽车工业进展规划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第一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十二五”进展现状 从2011年至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跨上了2000万辆新台阶,2014年汽车产销量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第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汽车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以及能源、环境、交通等社会要素的阻碍,中国汽车产业逐步转入稳步进展时期,进展重心由“增长速度”向“增长质量”转移,“稳增长、调结构”成为进展主题。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提高。
一、进展现状和特点 (一)产销增速趋于稳定
“十二五”前二年的2011年和2012年,随着《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退出,汽车工业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爆发性增长后进入调整期,产销增速仅实现了微弱增长。“十二五”后三年,随着宏观经济调整,汽车政策相对稳定,汽车产销量基数增大,以及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转入稳定增长时期。2011年至2014年全国汽车年生产分不为1841.89万辆、1927.18万辆、2211.68万辆、2372.29万辆,年均增速为6.75%。
目前,全行业50万辆规模的企业有10家,其中超过百万辆5 / 41
汽车生产企业有6家,超过500万辆汽车生产企业有1家。2014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7%。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34 325 571 444 507 728 888 934 1379 1827 1842 1927 生产量(万辆)
增速(%)
2212 2372 60% 50% 40% 30% 20% 1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01-2014年汽车产量及增长率
(二)汽车工业国际化水平提升
2009年至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2014年我国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26.4%,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中国差不多成为名副事实上的新车产销大国。2014年我国汽车产业对全球汽车产业当年产量的增长贡献率为65%,成为拉动全球汽车产业进展的重要引擎。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为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强国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中国汽车集团国际化进展进一步加快,企业规模稳步提升。2014年进入财宝全球500强的中国汽车企业为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广汽、吉利6家(2010年为东风、上汽、一汽3家),其中上汽、一汽、东风三家营业收入比2010年时分不提高了2倍、1.65倍和1倍。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在产品规模和企业规模6 / 41
方面与国际公司差距在不断缩小。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化进展的步伐加快,海外并购增长迅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外国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渐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整体实力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与国外公司有着较大差距。为了改变与国外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局面,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一方面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同时也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海外收购扩张。相较于自主研发“时刻跨度长、资金投入大、研发风险高”的现实,直接进行海外并购更为有利。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阻碍,欧美许多国家经济受到冲击,部分零部件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这也为中国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2015年上半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8亿美元收购美国瀚德汽车;
潍柴动力以1.87亿欧元再次收购德国凯傲公司4.95%股权,完成后潍柴动力间接持股比例将达38.25%;
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以70亿欧元收购倍耐力。海外并购加快了国内零部件企业掌握先进技术,进入国际配套市场的步伐。
(三)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
从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开始,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就开始不断加强,并已成为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产销增长较快,行业经济效益也呈现良好的进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不为4.89万亿元、5.34万亿元、6.21万亿元和6.96万亿元,年均7 / 41
增长速度为34.96%,其中2014年比“十一五”末2010年提高了2.31倍;
各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分不为3961.77亿元、4214.16亿元、5242.29亿元和6180.42亿元,年均增长32.79%,其中2014年比2010年提高了2.1倍。产业规模快速进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税收增长提供了动力,依照测算2014年汽车产业制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10%以上,比“十一五”末7.2%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汽车市场进入了高速进展时期,家庭购买汽车成为主流,汽车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比重迅速增长。2014年汽车产品零售总额为3.34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倍,比2001年增长了近65倍;
2014年汽车产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7%,比2010年的10.6%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2001年的1.4%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中国私人汽车消费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乘用车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76.09%提高到2014年的83.97%。乘用车市场中,由于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SUV和MPV的比重提升明显,而轿车、微型客车比重有所下降。其中,SUV和MPV占乘用车比例分不从9.63%和3.25%提高到20.92%和9.9%,轿车和微型客车占乘用车比例分不从68.91%和18.22%下降到62.66%和6.52%。商用车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差不多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其中2014年全年生产货车产品中的重、中、轻、微型货车占全部货车的比例分不为23.39%、7.76%、51.99%和16.86%;
客车产品中大、中、轻型客车占全部客车的比例分不为8 / 41
13.75%、12.98%、73.27%。
依照公安部公布数据,2014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汽车占机动车的比率迅速提高,近五年汽车占机动车比率从43.88%提高到58.62%。大众机动化出行方式经历了从摩托车到汽车的转变,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全然性变化。全国有35个都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北京、成都、深圳、天津、上海、苏州、重庆、广州、杭州、郑州10个都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
家庭购车已成为汽车消费的绝对主流。2014年底,小型载客汽车达1.17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到1.05亿辆,占小型载客汽车的90.16%。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北京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63辆私家车,广州、成都等大都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40辆。
2014年,国家为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了当年淘汰600万辆黄标车的治理目标。各地点政府为完成目标采取了财政补贴,以及加强在用车监管等一系列措施。随着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和强化,使得淘汰老旧汽车的政策执行更加切实有效,有力的引导了车辆使用和用户的消费行为,对改善在用车产品结构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五)中国品牌产品取得长足进步
伴随着产业的蓬勃进展,中国品牌在近十多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与外资品牌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海外市场需求下滑,整体增速出现放缓。但全行业接着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9 / 41
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品牌始终保持了增长的趋势。2011年至2014年中国品牌汽车产量分不为974.19万辆、1000.49万辆、1098.02万辆和1123.94万辆,年均增速为1.74%。
1150

1100 1050 1000 950 900 850 2011 2012 2013 2014 1000.49 974.19 1123.94 1098.02 2011-2014年中国品牌汽车产量情况

2011年至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产量分不为609.25万辆、653.65万辆、725.9万辆和766.52万辆,同比分不增长-4.32%、7.29%、11.05%和5.6%,年均增速为4.75%。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2011 2012 2013 2014 609.25 653.65 725.90 766.52 2011-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产量情况
中国品牌乘用车技术进步要紧表现为:一是要紧整车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包括流程、标准、设计和验证手段,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实现从技术依10 / 41
靠向技术自主的转变,从逆向开发向正向开发的转变;
二是研发水平大幅提升,差不多具备整车造型能力,部分主流车型造型堪比外国品牌,差不多掌握车辆安全、节能、环保等核心技术,实现动力平台、车辆平台技术自主化;
三是产品水平不断进步,同级不车辆配置相当于或超过外国品牌,具有性价比优势;
四是产品市场覆盖率大幅提高,产品线已拓展至各个细分市场,差不多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五是产品品质的提升,据J.D.Power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新车质量(IQS)PP100(每100台车辆的问题点数)从2003年的469个减少到了2014年的131个,与外国品牌的差距由2003年的191个缩小到2014年的36个,相当于外国品牌2010年水平;
六是新能源汽车快速进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和鼓舞下,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差不多具有专门好的产品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进入2014年,新能源汽车呈现2倍以上的净增长,引起世界汽车界广泛关注。
中国品牌企业成就令人瞩目,如长安、一汽、上汽、广汽、北汽等骨干企业在中国品牌乘用车增速和份额连续下滑的形势下仍能保持增长势头,逸动、荣威、奔腾、哈弗、吉利等车型增速也高于细分市场平均增速。2014年出口量位居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奇瑞、上汽、华晨、力帆、北汽、东风、吉利、江淮、长城和长安,分不销售11.37万辆、8.55万辆、8.28万辆、7.96万辆、7.24万辆、7.03万辆、6.19万辆、5.59万辆、4.83万辆和4.10万辆。
(六)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近年来,国内企业为了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品11 / 41
牌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对研发中心、创新战略联盟等多种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在与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间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创建技术创新联盟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依照《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十二五”前三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R&D)分不为1.63%、1.63%、1.96%。截至到2014年,共有60余家汽车企业通过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定,其中23家为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汽车行业骨干企业都已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长安等骨干企业还在海外建立了研发中心。
汽车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爱护,“十二五”前三年,汽车行业国内专利公开总量年均增速为29.2%,其中,2013年汽车行业专利公开总数为83609件,同比增长40.1%,增速同比上升20.9个百分点。
行业创新活动形式多样,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牵头,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华晨等七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天津力神共同设立了“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联合开展动力电池共性技术研发;
由一汽集团等国内12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了“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广汽集团和奇瑞公司建立了战略联盟,在研发资源上开展共享合作,是国内企业合作创新的尝试;
奇瑞公司在上海建立了新能源研发基地,同时与当地关键零部件企业建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吉利公司自建了安全技术试验室开展整车碰撞试验;
神龙汽车开始建设新的12 / 41
研发中心。
在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加强科研投入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十二五”期间,奇瑞公司联合重庆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研发成功的CVT无级变速器,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重汽承担的“重型商用车自动变速器技术开发”通过“863”的项目验收;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项目所有9个子课题的12台设备都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我国汽车共轨技术的全局性突破;
北汽集团在汲取、消化萨博技术上自主研发2.0T发动机成功下线;
一汽轿车完成的“电阻点焊质量自动监控技术”、万向集团完成的“万向基于汽车零部件系统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建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青岛科技大学研发出耐油的羧基丁腈橡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七)新能源汽车初具规模
2009年,国家制定公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规划》、《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治理暂行方法》等一系列旨在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示范推广的政策措施。进入“十二五”以来,鼓舞新能源汽车进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建立完善。受各项鼓舞措施的拉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据中汽协会不完全统计,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比上年分不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不完成48605辆和45048辆,比上年分不增长2.4倍和2.1倍;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不完成29894辆和29715辆,比上年分不增13 / 41
长8.1倍和8.8倍。目前,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公共交通领域得到大力推广,而且已开始逐步进入家庭。
表13 2012-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
单位:辆
汽车产品
2014 产量
销量
2013 产量
销量
2012 产量
销量
汽车总计 78499 74763 17533 17642 12814 13053 一、乘用车 1、轿车 2、其他乘用车 二、商用车 1、客车 2、货车
57367 53917 13200 12991 9811 56921 53469 12310 12106 9321 446 448 890 885 490 9891 9376 515 21132 20846 4333 20760 20321 3841 372 525 492 4651 3695 956 3003 1788 1215 3162 1842 1320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初步建立并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系统平台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差不多建立了“三纵三横”和“三大平台”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较全面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试验检测和评价的能力。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技术开发取得时期性成果,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升,纯电续驶里程进一步提高,能耗明显降低,混合动力总成技术进一步优化成熟;
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技术稳步提升,中高端产品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4 / 41
初步具备了商业化推广条件。关键总成方面,动力电车进展环境不断优化,在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动力电池产业化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技术领域方面,驱动电机技术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国内驱动电机系统企业加大与整车企业合作力度,共同开发新型驱动电机及操纵器,电机系统向动力总成集成进展,功率密度超过3.3kw/kg的高速高密度永磁电机成功应用于整车产品,整个行业已具备42-200kw全系列驱动电机及操纵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能力;
整车电控单元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国内已初步掌握了整车电控单元的软硬件开发关键技术,并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电控单元软硬件平台,实现了整车电控单元产业化和批量应用;
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电池系统成本达3元/瓦时以下。
据统计,2014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数量超过10000辆的都市(区域)有2个,为上海、浙江,推广数量占推广总量的28.4%;
3000-10000辆的都市(区域)有5个,为北京、江苏、合肥、深圳、广州,推广数量占推广总量的38.3%;
1000-3000辆的都市(区域)有10个,推广数量占推广总量的23.9%;
100-1000辆的都市(区域)有16个;
不足100辆的都市(区域)有6个。

(八)节能减排有序推进、循环经济进展起步
“十二五”期间,在环境、能源双重压力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更受重视。2013年,全国多地雾霾天气颗粒物严峻超标,对居民健康、交通出行产生了极为恶劣的阻碍,“雾霾”受到全15 / 41
社会的关注。为应对环境严峻污染,国务院于2013年9月10日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算》,将对全国空气质量重点整治,以使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好转。随后各地点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相继出台。中央及地点的治理方案对机动车使用、购买等环节提出了限制措施,同时大力鼓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消费者开始转向选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明显。2014年,淘汰黄标车600万辆目标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老旧高污染的在用车治理也成为政府改善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最重要、有效的手段。
汽车排放标准升级稳步推进,重点都市提早实施更严格标准。尽管油品升级一直滞后于汽车排放标准升级的步伐,但为了实现国家减排目标,自2011年7月和2015年初起,以汽油(包括天然气)、柴油为动力的汽车产品分不完成了由第三时期排放标准全面升级至第四时期排放标准。上海、北京分不自2014年4月30日和2015年1月1日起,提早实施汽车第五时期排放标准。依照标准比较,国四标准比国三标准颗粒物限值降低了80%以上,CO限值降低了28%,NOx降低了30%。
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规划(2012~2020年)》(国发[2012]22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汽车节能治理制度,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治理,逐步降低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实现2015年和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100公里和5.0升/100公里的目标。依照工信部《关于2014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情况的公告》(2015年第41号)公布的数据,16 / 41
2014年度中国关境内116家乘用车企业共生产/进口乘用车2030.33万辆(不含新能源乘用车和出口乘用车),乘用车行业平均整车整备质量为1371公斤,行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7.22升/100公里,比2013年7.33升/100公里进一步提升,但距离预期的7.1升/100公里还有一定差距。实现2015年6.9升/100公里目标任务艰巨。
2014年12月22日GB 19578-201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GB 27999-201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已正式公布,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标志乘用车油耗水平进入第四时期要求。
“十二五”期间,商用车燃料消耗量已开始纳入行业治理。2014年2月19日GB 30510-2014《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正式公布,标准规定自2014年7月1日起,重型商用车油耗水平实施第一时期限值要求。
(九)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零部件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得益于高速进展的汽车整车行业,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展迅速,不断转型升级,向专业化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各类车型配套体系,汽车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规模以上11110家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1万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70%;
占整个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份额44%,比“十一五”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
在整车出口金额呈现下滑趋势的同时,零部件出口成为我国汽车商品出口增长的要紧支撑。据统计,2014年零部件累计出17 / 41
口646.17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76.6%,增长贡献率81.34%,有力的拉动了汽车商品出口增长;
2014年汽车整车进出口贸易逆差为471.11亿美元,零部件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270.66亿美元,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25.43亿美元。
零部件产业集群差不多形成。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整车厂起步进展的,差不多差不多上围绕整车生产基地,呈现集群式进展。随着近年上海、长春、湖北十堰武汉、安徽合肥芜湖、广东花都、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崛起,我国现已差不多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区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形成,提高了产业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凸显。
新能源零部件进展快速起步。新能源汽车左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扶持政策的阻碍下,近年来进展速度迅猛。随着国家和地点政府的高度重视,示范推广工程的有效开展,加快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配套技术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和西南地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技术标准、检测能力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动力电池方面,国内累计投资差不多超过百亿元,形成了年产能200亿Wh,车用动力电池单体制造商总产值突破70亿元,超过百家动力电池及配套企业已开展了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生产装备及治理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电池已广泛配套在国内整车内,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电机驱动系统方面,国内驱动电机要紧技术指标已18 / 41

推荐访问:眉山市 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征求意见稿)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眉山市绿色建材发展中心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