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观中国传统人生观体会(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21 13:20:07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观中国传统人生观体会(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观中国传统人生观体会(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体会4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体会篇1

《古兰经》中的人生观
作者:胡倩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3期

        内容摘要: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也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古兰经》是广大穆斯林思想和行为的依据,了解《古兰经》中的人生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穆斯林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减少跨文化交流造成的误解。

        关键词:古兰经 人生观 真主 来世 正路

        一.追求两世幸福的人生目的

        但凡教义体系完善的宗教,都具备三点,一是创世学说,二是今世学说,三是末日学说。今世学说给信仰者阐释如何出世入世的问题,末日学说则解答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终极归宿问题。i与佛教认为今世“苦海无边”、基督教认为人本有原罪,今世是“人赎罪的日子不同”,《古兰经》所引导的今世和末日学说构建了伊斯兰教宗教学理论既看重今世也看重来世的“两世幸福”学说。

        《古兰经》说“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2:202)ii真主造化人类就是要让人类来追求两世幸福的,《古兰经》的两世幸福说给阿拉伯半岛上人民的精神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穆罕默德引导广大的阿拉比亚人投入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政治行动具有了宗教和道德上的合理性。

        借由“末日审判”,今世和来世连接在了一起,而人来世的归属取决于你今世的行为,毫无意思的消极人生,自然不能引领人们走进后世的永恒乐园,在此意义上,追求今世的幸福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古兰经》多次强调 “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纯美的食物”(2:163),“谁为主道迁移……在大地上发现出路和财物……真主必报酬谁”(4:10),“你们应当吃、应当喝”(7:31)。

        虽然《古兰经》说:“谁想获得今世的报酬,我给谁今世的报酬,谁想获得后世的报酬,我给谁后世的报酬。”(3:145)但它对两世并非同等看待,有轻重主次之分,更加看重后世的幸福。今世幸福是装饰(18:46)和浮利(8:67),是虚幻的(3:14)、暂时的(13:26)、微不足道的(9:38),而后世的幸福才是优美的(6:23)、更好的、更长久的(87:17),是永久的“乐园”和“安宅”(7:169),是真正的幸福。“真主使他所意欲者享受宽裕的给养或窘迫的给养。他们因今世的生活而欢喜,然而今世的生活比起后世的生活来,只是一种[暂时]的享受。” (13:2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体会篇2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作文 我的人生观作文

  人生,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倾尽自己的一生去领悟它的真谛。作为无名小卒的我,本不该在这个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大谈特谈人生。倒不是因为无名小卒的话平平淡淡,而是因为人生这个话题向来就是成年人的东西,我自认自己还是一个乳气未干的小小男生,不过既然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点关于它的不太正确的想法,也就不得不一吐为快,算是给我这个特定的年龄留下点什么吧。

  人生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有希望的巅峰,也有失落的深谷,而且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道,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中只有欢乐与愉悦,没有痛苦与彷徨;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道路是康庄大道,只有平坦,没有坎坷;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只有鲜花与掌声相伴,没有荆棘与陷阱相随。于是明白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矛盾统一体。

  理想总是完美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有了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有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不妨将人生想像得痛苦些。我不否认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否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对人生的看法,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我有必要将覆盖在生活表层那不堪一击的美好面纱撕掉,赤裸裸地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珍惜所有出现在我面前的美好事物。承认人生的痛苦性的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下不致于一下子就消沉下去。突然想起一个外国名人的话:;难道痛苦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当使我们伟大起来!"

  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我也就没必要对自己抱太多的的希望,对生活怀太多的梦想,但我又会尽我所能地去追求属于我的东西,这是不是很矛盾?现实的残酷逼迫我变得对自己残酷,而这种残酷又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负责。我想,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我必须对我的人生使命负责任。我不愿意我以一堆烂肉的形式存活于人世间,那样无异于行尸走肉。

  没有意义的生活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我不喜欢浪费,所以我选择有意义,选择充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Thisismyoutlookonlife!  篇二:我的人生观

  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小女孩,但对人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人生观吧!

  我常常觉得人生是一唱戏,戏唱完了也就散了,很无聊。有时又觉得人生是做游戏,是那样的快乐、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意义。

  我常常会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蓝天,然后就会想:为什么会有人,有动物,有宇宙,有地球?要是什么都没有那该多好啊!这样就不会去为了人生而伤脑筋了。毕竟人生会遇到许多的挫折,许多的烦恼,许多的悲伤;然而又会遇到许多的快乐,许多的奇迹唉,真复杂!

  我常常会担心别人的学习超过我,把我想要的东西抢去(当然,不是你所得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是你的了,不应该去强求)。但我总是会有奋发图强的精神,想着去超过别人,然后自信的对自己说:"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什么也难不倒你!"

  嘿嘿,这就是我的人生观,奇怪吧?说真的,连我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不过,我依然会对人生充满着自信,我依然会笑看人生。  篇三:我的人生观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需要空间和营养,让喜悦与平静自然生长,随时给人生一点放松,美妙无处不在,快乐唾手可得。

  然而,及时享乐常被认为是醉生梦死的颓废,以致我们有些人总是苛待自己,似乎惟有不谈享乐才是积极的人生。

  人生多磨难,成长的艰辛,奋斗的不易,加之以种种违反天性却不得不恪守的规矩,构成了生存的严酷与无奈。惟有学会享乐,懂得享受,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情趣与宝贵,才会更加珍惜自己并珍惜这个世界。

  不要以为痛苦一定就有价值。生命的价值绝不在于历尽苦难痛不欲生,而是要你尝遍人间甜蜜,并为之甘愿与苦难作战。

  二、棋艺人生

  人生犹如下棋。高者有远见,低者只能看出两三步;高者顾大局,谋大事,不以一二子为重,终以赢棋为目标,低者寸土必争,结果辛辛苦苦屡犯错误,终败。

  人生忌恋战。有此事,大局既已无望,何不退而求其次,另谋出路,不可空耗自己,不可空耗一生。想干什么与能干什么是两码事,必须在能干的范围内选想做之事。真正的大家能置己于胜败之外,敢于赞叹对手,也敢于指点对手。可惜人生往往不可悔棋,但遇事大度些,总是有好处的。让人就是让己,爱人就是爱己。

  下棋需超脱,方可从中取乐。若过于用心,甚至超过了用在工作、学习上的精力,赢则乐不可支,输则气急败坏。看到有人为一盘棋而绞尽脑汁,着实为其人生感叹!人生应更注重大事,凡在小事上过于认真,其人生不免有些俗了。

  同名家下棋是一种享受,能得到他们人格美的感召;同俗手下棋是一种煎熬,受其恶劣棋风虐待,赢之不快,输之不爽,平之则受奚落。但人生中雅俗都会碰上,谁能避之?要拿出勇气和耐心,迎接生活变化与挑战,百炼成钢,琢玉成器。

  下棋无需读棋谱,否则,真是无聊之举。都希望看到人生棋谱,然而,无可寻觅。因为世界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全靠自己去向前探索前进。

  三、人生之不可管理

  欠缺管理的人生,往往是散漫、失败、没有效率,没有目的,但人生如果能完全纳入管理,大部分有这样思想的人均会成功,想从有钱者变富豪,从政者变政治家,想伟大者变伟人。

  可惜,岁月长河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到人生不可管理性:真正有钱人有福胜于努力,无福之人靠努力理财,可最终不是流失,就是身体败坏了,无福消受;在此世上,许多人追求名望与地位,竭尽全力,头破血流、鞠躬尽瘁也望尘莫及,最后认识到政治是肮脏的,死而后已。可身怀贵骨之人,往往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或在艰辛困苦之时,贵人相扶,绝处逢生,腾云驾雾。

  一个人如果看不清人生不可管理事实,就会终其一生于无常的名利、权位、情感中迷失,直至死去,永无平安幸福之日。佛家鼻祖释迦牟尼为我们揭示了人身之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炽盛,全为不可管理者。

  幸好,不可管理尚可思维觉醒,一个人认识到这点,已不易。在生死轮回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过程,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则是过程中浮沫。

  有一天,我漫步在广阔的乡间田野上,夏季雷雨轰鸣,仰望苍穹,思及人生之广阔,人之渺小,生命不可管理,不管天色如何,我们都要昂首立于天地间,不疏忽每一个历程。

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体会篇3

墨子的人生观——“非乐”

   □黎 明

  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

   《墨子·非乐上》

  墨家是中国史上一个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墨子本人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和平,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墨家的弟子,穿的是短衣、草鞋,要参加劳动,将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当成精神偶像,以吃苦为时尚,讲究的是利他。

  因此,墨子以及墨家弟子,都不太考虑自身的享受。他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所思所为都以天下人为对象。至于什么东西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食物吃起来可口,什么活动让身体感觉舒服,都不是他们的考虑范围。

  这种极端反对享乐的倾向在墨子身上很明显。有一回,他往朝歌方向行走,听到美妙的音乐,却马上掉头走,理由是:音乐这玩意对行政,对农业,对经济都没什么实际用处,不如不听。

这就是墨家的重要思想:“非乐”。其实,孔子的“君子不耻恶衣恶食”;
老子所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都有一点反享乐的意思,只不过没有墨家那么绝对。

来源:沈阳晚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体会篇4

苏轼的人生观
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
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
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关键词】
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密州很穷,难有作为。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此时,

熙宁变法受挫,干安石本人和变法中有才智、有威望的新派大臣都被斥退,朝中只剩下李定、舒宜之类的三流人物。他们对苏轼的政绩、才华渐渐受到神宗的重视感到了危机,因而寻机陷害。但神宗并不相信苏轼会有反心,也不全信御史们的话。他派人去监狱对苏轼进行观察,发现苏轼在狱中睡得安稳坦然,鼾声如雷,更坚信苏轼心中无愧。另外,仁宗皇后临终时,又为苏轼说了几句好话,告诫神宗不要屈枉好人。因而苏轼得获宽大处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苏轼四十四岁。
在黄州,他的老朋友马正卿为他张罗了几十亩旧营地,他又在东山坡上盖了三间房子,自号为“东坡居士”,自种自吃,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但他很难忘情政治,因而他时而皈依于超逸的精神世界,时而又作怀才不遇之叹,以醉酒夜游、放浪形骸来渲泄内心的苦闷。《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光耀千古的名篇,便是在这种境遇下诞生的。仕途的坎坷,使苏轼接受了佛、道思想,这与他高逸的志趣融合,成为他在小人当政的时局下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和与命运抗争的有力武器。元丰七年〔1084年〕,神宗下旨把苏轼的谪居地改到汝州,这是解放苏轼的前奏。途中路过庐山时,苏轼写了首著名的禅诗

来表达他对人生世情的感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八年(1805年,神宗驾崩,年方10岁的哲宗继位,改年号为元右,英宗皇后高太后临时摄政。苏轼被重新启用、一年之内数度升迁一直任到有“内相”之称的翰林院知制诰。高太后反对变法。其原因倒不见得她对新法有什么研究,主要是因为她讨厌朝中的在王安石急于用人之际突击提拔的那些唯利是团、什么都做得出来的势利小人。所以她启用保守派代表司马光为相,打算废除新法。
司马光也是个拗相公。他出山后,第一项举措就是全面废除新法,罢斥新党人物。大量启用保守旧臣(后人称之为元右党人。做事之绝一点也不亚于王安石。凡是新法,无论利弊一概废止。苏轼对司马光的做法颇为不满,二人就“免役法”展开了激烈争论。苏轼认为法度的立废,应以适用为宜,免役法有很多优点,不可尽废。但司马光坚决不允,并称苏轼为第二个王安石。气得苏轼回家连呼“司马牛1司马牛!”司马光病逝后,苏轼成为朝中独占鳌头的人
物。元右旧臣认为苏轼恃才傲物,行为旷放,不适合

在重要的政治职位上,奏
章弹劾苏轼,高太后敕命禁之而不能止。苏轼只好离朝,以龙图阁学士职衔出任杭州太守。
当时杭州洪旱相间,又闹起瘟疫,苏轼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开仓放赈,
建立病坊、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很快稳住了局势。元右六年(1091年苏轼被
诏回京,任翰林学士制诰,兼侍读(做哲宗的老师。洛党贾易等人因苏轼复归
而感到如芒刺在背,对苏轼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攻击,差点儿又制造出一起诗
案,苏轼被迫再出知颖州。数月后再被诏回,任兵部尚书兼侍读。元佑八年,
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后,苏轼遭到排挤,出知定州。因为高太后一度曾打算夺哲宗的储君之位,所以哲宗对高太后十分不满,
再加上他反对高太后废除他父亲创立的新法,便下决心重新启用新党人物。
绍圣元年(1094年曾被苏辙弹劾过的章淳拜相,开始了对元右大臣的疯狂报
复。元右年间,苏轼曾被指为王安石第二,现在却被

做为元右党人拿来做为开
刀的第一人,一月三贬,一气被贬到岭南惠州,并下旨表明“永不叙用”。
苏轼在惠州受到太守的礼遇,没吃什么苦头,他原本是个志趣高逸之士,
淡于名利,见北归无望,索性决定自己盖房“作惠州人矣”。其间他写诗填词,
作画为文,流连山水,忘情民俗,仍不改其通达乐观性情。如果说范仲淹的为
人是“进亦忧、退亦忧”,那么苏拭可谓是“进亦乐,退亦乐”了。章淳见了苏轼
此时的诗文,心中很不舒服,又把苏轼贬往海南儋州。这是绍圣四年的事,此时苏轼已是62岁的老人了。
那时海南尚属蛮荒之地。而章淳下了作恶到底的决心,要把所有可能翻
案的政敌赶尽杀绝。他派董必去视察受贬者的生活情况。苏轼被赶出县衙官
舍,到山上结庐而居。他自己描述这段生活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
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海南渡过的近四年中,虽说他在生活条件上极

度困苦,但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他写下一百多首和陶诗,给《易》、《论语》、《尚
书》等作了注,撰写了《东坡志林》等。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神宗太后权同听政。她反对新
法,罢别章淳,所有元右大臣一律赦罪。苏轼绝处逢生,并在北归途中授为朝
奏郎,诏准择地而居。元符四年六月,他在去常州途中染病,七月二十八日与世长辞。


推荐访问:人生观 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观中国传统人生观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体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观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