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时间:2022-06-22 10:15:11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4篇

第1篇: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浅谈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摘 要:
分层教学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宗旨,提高初中生综合能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一种适合不同层次的初中生的教学方案,是现在初中教师值得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课题。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孔子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弟子。可以说,孔子是最早的“语文教师”,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语文老师”。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平行班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采取 “一刀切”作法,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
学困生“难消化”,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厌恶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由此看来在平行班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是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平行班中进行分层教学呢?我在今年接手的初一语文教学中,对分层教学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实施如下:

一、 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分类方法,对症下药。本人对新接收的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个性及态度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分类。全班55位同学刚从小学进入中学,每个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都不同,语文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他们的求知欲都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
有的学生很勤奋,埋头苦干,学习态度认真,但却总是无法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还有学生或语文基础差或口头表达能力差或写作水平差或阅读能力差;
有的学生主要是厌学情绪浓厚,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懒惰,把自己的兴趣指向其它学科上,但却很聪明,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
有的学生反应慢,动作迟缓等。根据这一了解,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低层)、“拼搏层”(中层)、“奋飞层”(中高层)。

除了对他们存在的差距作了具体了解外,还对他们存在差异的成因作了分析,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当然,学生本人的语文知识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曲线的变化往往是一个旧的差异不断缩小,而新的差异又不断形成的过程,可见,学生之间不但存在着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差异的可变性。教师要时刻关注这种可变性,做到心中有数,要不断调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 明确目标,分层实施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基础层主要培养学生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增强自信,从而形成认真读写听说的习惯,以保障“大面积合格”的设想成为现实。拼搏层主要是培养质疑、讨论的习惯和主动求学的学习品质,向奋飞层转化。奋飞层主要是要求他们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要求他们善于自学,敢于质疑,不断拓宽学习思路,努力成为特优生。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是:

对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自觉、习惯好、求知欲强的学生,首先要求其掌握初中课本所有的字词、文言文、古诗,大胆的对各类问题展开探讨式学习。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习作训练。其次还要求其自学同等程度或程度稍高的课外读物,并摘好笔记,如阅读长篇文学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让尖子生走进浩瀚的语文世界,广泛涉取文艺作品中的精华,积极主动去探索它的美和奥秘,提高文艺鉴赏能力,这样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主要是想方设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些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愁眉苦脸,觉得脑子发空,没东西可写,只得东凑西拼来一个“硬做文章”。我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几条措施: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生活,有话可说,有了新的认识,就觉得想把心里话讲出来,有了话,又想说,就考虑怎样去说,如何说;
其次要求这些学生仿写,当然仿写并不是生搬,更不是抄袭,是从某些文章的立意、章法等方面得到启示,借以写出自己的文章来,如:有位学生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我就指导他写这类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再次,提倡多练并不断修改,有句成语说得好“熟能生巧”,在不断地练笔中就会潜移默化,达到“下笔若有神”的效果。

学习认真而成绩提不高的学生则启发他们注意学习方法;
对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认真细致完成作业,本人及时认真检查;
对反应慢、动作迟缓的学生,给他们一定的信心,多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提高作业速度;
对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课堂上发言往往低着头,声音轻,断断续续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回答问题响亮完整;
对没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学生,则多角度多方面绞尽脑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置层层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抗奋状态,如组织好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共鸣。

三、 互动学习,分层达标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活动。要真正上好课就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及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实行课堂四十五分钟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讲解课文,分析问题,朗读训练,提出问题时,必须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动静交替是分层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实行动静交替,对奋飞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启发;
对拼搏层和基础层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导。这样,使不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次上发展前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实际操作中,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先用富有感染力的“开讲”诱发基础层、拼搏层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在我的指导下展开自学活动,接着就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而奋飞层同学早就在教师启导之时自己开始自学新知识,由于他们的基础好,对新知识会有一定的理解,这时对于同学的提问,他们就能根据材料很好地帮助解答。在解决了疑难问题之后,我就适当地布置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练习,让基础层、拼搏层的学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一则可以及时了解哪些学生还存在问题,二则又减轻了这些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了抄作业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我把重心转移到奋飞层学生处,带领他们多角度地把握主题,挖掘内涵,拓宽思路,最后要求他们课外完成一些高质量的作业。当然奋飞层学生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引导,譬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要求这些学生调查社会上被骗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逐个剖析,分析行骗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和受骗者上当时的心态,最后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总结出防骗措施,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 难易结合,分层评价

作业、练习、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更是学生掌握、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作业、练习、检测的选择上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做到有难有易、难易结合,合理安排,使成绩好的学生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差的学生也有认真完成的可能,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课本上的习题要求全部学生掌握,做这类习题时,后两个层次的学生没困难,教师就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而基础层同学就必须在老师的个别辅导下做作业,通过努力也能完成。练习时还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作业数量有区别,如基础层同学立足于最基本的练习题,做的内容少而精,确保质量,后两层次的同学要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免做一些基础题。做一些颇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自己学习体会的研究性题目。

分层教学活动,针对各层学生不同的基础,因人而异地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构建的分层教学法已初见成效。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

总之,分层教学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里程碑。我们必须完成分层教学的理想目标,因材施教,为祖国培养大批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学方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查有梁课堂学习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范绪峰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初探.南昌市滨江学校.潘 惮

第2篇: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
作者:张庆丽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1期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实施分层教学,这样将有效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认清学生之间的差距,比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化的表现来实施分层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整体提升。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教学质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材施教下的分层教学这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比如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环境上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化来实施分层教学,促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为此,作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施分层教学。

        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时候要实施分层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度。若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实施分班这样可能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失落感,所以优先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施分类教学。学生的思想差异大,学生的家庭氛围、生长环境、对学习的态度不同,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上面的不同情况,做到因人而异,从思想教育方面做好学生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化要给予一定的宽容度,要努力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让学生充分领悟道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做思想教育工作切忌空谈。

        二、客观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分层教学做到整体把握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历史课程和三个维度目标来培养学生,这就是把握好历史基础知识、训练好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学会适应历史发展的历史潮流。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是要理解好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以论从史出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历史史料中感悟历史人物,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

第3篇: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天山六中 裴焕民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同年级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

二、分层教学必要性分析

1、教学现状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学习,这样,在同一班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有用之人。

2、新课程改革呼唤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引”;
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
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
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大优生的学习面。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采用针对性的矫正和帮助,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及时反馈,从中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3、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及环境、教育条件都有所不同,还有社会因素(即环境、教育条件、科学训练),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表现出的数学能力有明显差异也是正常的。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
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
有的逻辑思维强;
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
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
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4、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参,在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产全“顾中间、丢两头”。如不因材施教,就使部分学生就成了陪读、陪考。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后进生。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家庭、社会、学生、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是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其中有50%的原因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育确有必要。

5、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按照教育家达尼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动力理论之说,认为只有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才可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从而加快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两者的统一关系若被破坏,就会造成学业的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易变的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是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使它们之间能相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三、分层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十七世纪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以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社会效益风行了三百多年后,其固有的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等种种弊端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 增强了学习信心。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分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

3、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

五、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
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一)分层建组

把学生分层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基础。学生的分类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学困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到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

对学生的分层应注意:其一,不能根据学生的一两次考试成绩而定。即在看学生平时成绩的基础上,更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表现等;
其二,分层不能一成不变。即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在的层次,可把学生的自愿选择和教师的初步确定层次结合起来,以使学生能接受为原则。因此,在实践中,我把原来一贯使用的学生花名册更换成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数学小组积分簿,按全班48人分12个小组,横向从左至右分别是A、B、C,从上而下同是A的在同一列,左右上下48位学生情况一目了然。在编排座位时,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设一位同学为组长,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优势互补”。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减少、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分层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思路

心中有课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准确、适度 。

心中有学生: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出发点 。

心中有数学:数学内在的逻辑发展是数学学习最主要的线索 。

“新三观”——新教学观、新学生观、新教材观。

新教学观:“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往的能力”……

新学生观:“学生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有探究的需要,有获取新的体验的需要,有获得认可的需要,有承担责任的需要” 研究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新教材观:“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把教科书奉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研读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学习材料……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前提。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学困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新课标,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
也不能太低,降低新课标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如要求学困生掌握主要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要求优生深刻理解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和特长。

如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可制定以下目标:

(1)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2)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培养分析和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能力。

再如“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一节中可制定以下目标: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会运用不等式解决函数有关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初步体会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联系。

(3)、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训练大家能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这里(1)、(2)是基层目标,(1)(2)(3)是中层目标,(1)(2)(3)(4)是高层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到层,避免以往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的弊端,强化了针对性、具体性,使教学目标得以具体化。

(三)实施分类指导异质学习的学习模式

与组织形式相配套的学习模式是“分类试学──分层指导──异质学习”。分类试学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后的一种学生个体或组内群体的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学习;
分层指导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学情况,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而给予不同水平的指导。这种学习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反馈评价──回顾思考。

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情境导入。通过复习旧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同时,在复习时还要注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铺垫,以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方法。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通过复习旧知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有可能受阻。在尝试练习后,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分类自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在尝试练习后的基础上自学例题,学生必然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分层点拨是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在知识的生长点及疑难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侧重于算理的点拨与学法引导。反馈评价要求用不同的命题,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课堂回顾与思考要全班学生同时进行,要让学生充分畅谈收获和体会,以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

(1)概念教学分层

分层次教学中如何处理概念教学,是实验中的一件棘手的工 作。我们知道作为教学的数学不同于科学的数学,作为教学的数 学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教学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

优劣,会总结解题规律。

(四)分层质疑

分层质疑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有效行为。教学设计中将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
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对于学困生,我希望他们能独立完成下列填空及类似习题:

(1)已知:5>3则:①5+4____3+4;
②5+(-7)____3+(-7);

③5·(+3)____3·(+3);
④5·(-3)____3·(-3).

(2)已知:a>b,则:①a+2____b+2;
②a–2____b-2;

③a·(+2)____b·(+2);
④a·(-2)____b·(-2).

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能够根据上面的式子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并用文字语言进行概括。

对于优生,要求他们能够用数学式子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表示出来。

(五)分层练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教学的字眼在各种报刊杂志时涌时现,非常抢眼。但当前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按一个标准盲目地机械重复练习,仍把自己摆在传授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接受书本中知识的容器,使课堂变成了灌输知识的“殿堂”。课堂练习老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及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的形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内容,把握好练习的质与量的关系,做到难易适中,兼顾两头,同时体现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一些特点,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层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设计分类练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再对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训练,编制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保证各类学生练有所获。

1、  设计趣味性练习,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近代心理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取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案例1:《闯关大比拼》。

在《闯关大比拼》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3~4关,这里以闯三关为例:顺利完成第一关就记B,过了第二关就记A,如果能攻下第三关就记A+,如果介于它们之间就分别记B-、B+和A-,在每一关题目的设计上是有讲究的,第一关是最基础题,基本上有85﹪~9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第二关是在第一关的基础上将题目的难度加大,但保证60﹪~85﹪的学生能独立解答,第三关是变形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可能只有15﹪~25﹪的学生能完成。例如:下面是《运用公式法》一节中的练习环节——《闯关大比拼》。我设计了三关:

第一关:

1﹞下列多项式中,哪些是完全平方式:

(1)x2+10x+25 (2)9a2b2-3ab+1

(3)x6-10x3-25 (4)x2-x+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12xy+36y2 (2)1-6y+9y2

(3)﹣2xy-x2-y2 (4) a2- a+1

第二关:

1﹞将4-12(x-y)+9(x-y)2分解因式。

2﹞利用分解因式计算:(﹣2)101+(﹣2)100

3﹞如果x2-2(m-3)x+25是完全平方式,则m=( )。

第三关:

1﹞将(x+1)(x+2)+ 分解因式。

2﹞当x取何值时,x2-12x+25取最小值,并求出它的最小值。

反思:数学教学中,少不了练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一些计算题的教学,练习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加强,而一成不变的重复式练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变换一些练习的形式或出题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展开练习,这样无疑可以刺激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这种分层次的练习,是基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平时布置的练习,更多的是考虑班上中等面的学生,这就使得一些学困生面对题目无从下手,而接受快的学生又感到题目没有挑战性,现在我将书上的题进行改编或重新调整,按难易分成三关,学生每过一关,都会有成就感,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每天都能做出几个题,这样日积月累也会有所收获的。

2、设计生活性练习,提供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可能如此单一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可能如此社会现实中去观察、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抽象概括出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显然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后,要求学生课后统计课间十分钟的活动项目。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2:《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的: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抓阄决定小组讨论的题目,然后就是分组合作、讨论。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六个题。

(1)请你调查一下本班同学所穿鞋子的尺寸,将统计数据用适当的图表表示出来,并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了解长沙市开福区所有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3)请翻开你的语文课本,统计第6页、第52页和第100页“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频率。

(4)看图回答问题:(投影P164的图片)

请你帮李大爷想想办法,让他的雪糕不要出现这种“不够卖,又卖不完”的情况。

(5)请你向办公室的老师做一项调查,了解他们学生时代最喜欢的学科,将统计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并分别求出这些学科的频数和频率。

(6)老师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小明、小芳、小华三位同学各自做了以下调查:

小明:在公园里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

小芳:在医院里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

小华: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

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

2﹞要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

反思:教学中,若能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如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借此调节一下较为紧张的情绪,有些学生在大课堂上没有机会发言,那么在小组中就可以畅所欲言了,不仅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从教学效果上来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如《频数与频率》这节课,有些组员在完成了自己任务后,又参与到其它组的讨论中去,最后通过倾听其它组的的汇报,一节课下来,相当于每人完成了六个问题的解答,这可是大课堂解答问题的2倍还多。

3、设计开放性练习,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和表述空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

案例3:《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两个这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导入新课时:

师:这是一个广场俯视图(投影:教材P85的广场俯视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争着回答:五边形、圆、六边形。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里三种图形都有。现在请同学们再思考,对于五边形(手举一个五边形),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在教学“五边形的内角和”时: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研究五边形的内角和,你们猜猜看五边形的内角和会是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270°, 540°,360°,480°…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小组合作学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得到答案。

反思: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给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就会有异想不到的收获。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生就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生1:我想知道五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想知道五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3:我想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4:我想知道五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

生5:我想知道五边形的对角线将五边形分割成了怎样的图形。

第二个问题学生就给出了10种以上的方法,这里摘录了其中7种方法:

(1)180°×3 = 540°

(2) 180°+360°= 540°

(3)180°×5-360° = 540°

(4)180°×4 -180°= 540°

(5)360°×2-180° = 540°

(6)将每个角度量出来,得到内角和等于540º。

(7)将每个角剪下来,通过拼凑可得到它的内角和(还没来得及操作。)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

4、设计综合性练习,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接受能力有强弱之分,而数学题型也有难易之分。这样,我们可以在学生和作业题之间建立一个一一对应:A类学生(有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反应敏捷的学生)必做A类题型(超越课堂、有难度、灵活性、拓展性、解法不唯一的题型);
B类学生(有兴趣模仿但钻研不够、应变能力不强的学生)必做B类题型(类似于课堂示范例题、有一点综合性、有助于巩固新知识的题型);
C类学生(有接受能力但学习不主动,稍一放松就会掉队的学生)必做C类题型(完全雷同于课堂示范例题,纯粹是巩固新知识的题型);
另外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选作对方的作业,还可以自编自解数学题,乐在数学中。这样的作业布置,就能使A类学生“飞”起来,B类学生“跑”起来,C类学生“站”起来。

案例4: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学习评价报告》和《错误分析报告》

对于新接手的班级,开学1~2周后,我会布置这样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写一份《学习评价报告》,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对自己原来的数学学习作一个自我评价,(2)对一周来的数学学习情况作一个小结,(3)对数学老师一周来的教学作一个如实评价, (4)对这学期的数学学习成绩给自己一个期望值,(5)说出你希望的数学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错误分析报告》是在教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将这一单元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要求:(1)写出原始的解答(也就是错误的解答),(2)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3)对错误的题进行更正,对于那些至今仍不知道解答的问题写在问题栏中,并说出你希望获得谁的帮助。

《学习评价报告》2~3周进行一次,内容可以根据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错误分析报告》基本上是一个单元教完后学生要求做的。

反思:学生的《学习评价报告》,内容可谓丰富,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一眨眼,开学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我喜欢数学,也非常喜欢上数学课。尤其喜欢小组大比拼这一活动,每小组首先得完成必答题,答对的那组就加10分,答错的不记分,接着就是抢答题,答得又快又对的组就可以加20分,答错的就倒扣10分。对于这样的活动,我很赞同,也很喜欢,我觉得这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也体现出我们各个小组的团结精神,真是一举两得。所以我希望杨老师今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还有学生写道:“我觉得我开始有点喜欢数学了,有时在上课之前,我还会去看看今天要讲的内容,尤其对于课堂上的练习,我更是喜欢,当杨老师问:‘下面我们进入《闯关大比拼》,你们准备好了吗?’我总是大声回答:‘准备好了!’杨老师您的教学方法也可称为‘简单式’,虽说简单但也很容易让我们理解,很快的消化。”学生在《错误分析报告》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学生的《学习评价报告》和《错误分析报告》,为我拉开了一扇通向学生学习心路的大门,在这里我更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他们学习上的需要,以及他们对我教学的评价,借此我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地设计课堂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

(六)分类辅导

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关键。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学困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新课标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能力;
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例如,练习卷的讲评可采用分层小组辅导法,即让几个较高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组,针对较少的错误直接讲评,同时指出易犯错误,这样既精炼,又不含糊;
对中等层次组的学生,注重学生自己的订正与反思,并在学生一一订正之后指导复查;
较低层次组的学生,可组合后再给予必要的知识点分析,理清分析过程,养成正确思考的习惯,巩固好每一节的内容。

(七)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有效途径。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学困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
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C组习题或设计题;
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学困生学数学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学困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八)分层考查

分层考查是衡量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
提高题是学困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
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数学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设计:

A层次:;

B层次:;

C层次:。

(九)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重要环节。考查之后,要给学生于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
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
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七、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优点很多,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1.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 。 2.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3.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实施分层后的评价方法  

第4篇: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浅谈初中数学的分层次教学

课程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大胆改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教学也应采取更贴近学生认知能力的方法。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课程中进行分层教学非常有必要。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数学讲究的是严密的逻辑性和唯一性,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显得高深莫测。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知识经验差异较大,智商、数学学习的努力程度,学科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的优良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所谓优良、中等,后进生是相对的,可以改变的,理论上说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变成优良生。教学的目的就是减少后进生数量,提升优良数量和层次,全体学生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二、分层应合乎学生心理,避免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

分层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把学生按成绩的优劣划分,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后进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进而成为新的后进生。所以科学的分层教学是在教学中灵活分层,分层设疑,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检查,分层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学生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考试成绩等情况对所教班学生分为优良、中等、后进三个层次。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优良层:学生不但能模仿,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数学知识、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
中等层:能模仿,有一定的解题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
后进层:不能模仿,或只能模仿,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2、教学分层

⑴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中等生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为前提条件。

⑵课堂设疑分层次:简单型,较难型,少许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给中等、后进生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回答错误不批评以鼓励为主,回答正确给予更多的表扬,赞许,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⑶课堂练习题目分层次: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少许难度题(探究类)。课堂练习以学生自主选择习题为主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量力而行,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越级练习(如后进生做较难题)。

⑷课后作业分层次:分三个层次,简单类,较难类,有时也有难度类。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较难题有记号,可全选简单类,也可全选较难类,还可以选一样选作一点,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提高层次解题的学生则给予鼓励表扬。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选,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困乏,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⑸课后辅导分层次:中等生和后进生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优良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注重一题多解,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从而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一些规律。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加强数学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推荐访问:分层 浅谈 初中数学 浅谈初中数学 浅谈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