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胡艺术创新与发展(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2 11:20:08 手机站 阅读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二胡艺术创新与发展(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谈二胡艺术创新与发展(范文推荐)

浅谈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5篇

第一篇: 浅谈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一曲二泉映月深入人心。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器乐创作的优秀代表,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叹,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被视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享誉世界。它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其中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让听者随着那动人旋律回望那段艰辛历史,深刻感受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二泉映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它来自于阿炳的家乡——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泉水,世称“天下第二泉”。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一生的经历。

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
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
21岁时患了眼病,34岁双目失明;
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
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
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华彦钧的民族器乐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民族底蕴,它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民间艺术遗产中超凡脱俗,创作、改编、演奏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

中年时的阿炳害眼疾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糊口。他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他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但却人穷志不穷,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他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在音乐艺术上,他总是广取博采,勤学不辍,深深直根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土壤,从而使自己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创作上也有所建树。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使阿炳的乐曲和琴音民族风格浓郁,并且很自然的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拧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也许就是《二泉映月》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这首乐曲感人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强烈地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这来自于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音乐所表现的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而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另外,《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

《二泉映月》不仅是在国人心中影响巨大,也是世界人民的瑰宝。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双目失明后,阿炳的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下来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身上的力气全用尽了。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在阿炳有限的生命里,无数痛苦的磨练造就出他辉煌的音乐史,《二泉映月》是他迸发出的灿烂火花,给予世人精神世界的满足,无与伦比。听着悠扬意远的《二泉映月》,仿佛将我们带到那段艰辛的时光,感受阿炳顽强的意志……

第二篇: 浅谈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浅论二胡的艺术魅力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北宋的陈肠在他所着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着。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

  

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第三篇: 浅谈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二胡的起源与发展

二胡作为中国的民族的乐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目前人们对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下面对二胡的起源与发展做一介绍,以帮助热爱二胡的朋友们加深对二胡的理解,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

二胡原先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俗称胡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胡琴琵琶与羌笛”诗句,说明唐代就传入中原。宋朝沈括《梦溪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令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弦,只用一弦终其曲”。嵇琴即胡琴,说明当时二胡演奏技巧已相当高。但真正使二胡发扬广大的是近代的刘天华和瞎子阿炳,刘天华将二胡引入音乐殿堂教育,并写下了《良宵》等十首独奏曲,阿炳则流下《二泉映月》、《听松》几首名曲,使二胡成为音乐会上可独奏的乐器。

二胡是悲哀的乐器,沉闷,轻轻一拉,就有一种对世事洞察的悲凉。中国的民乐是线性的,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一把胡琴,一把椅子,在树脚下一坐,会唱的,不会唱的,男女老少都会聚拢来。

二胡也善于叙事。闵惠芬将杜甫名诗《新婚别》改编成二胡叙事曲,分序曲、迎亲、惊变、送别四段,再现了安史之乱“有吏夜捉人”事件。她演奏跌宕起伏,出神入化地再现了三幕故事,“送别”时,似乎一对新人正面对生离死别,柔肠寸断,就算你不爱民乐,不懂二胡,也会为之动容。

说起二胡,自然想起《二泉映月》。古往今来,还没见过哪一首乐曲能和一种乐器结合得这样紧密,似乎《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二胡是为《二泉映月》而来的。《二泉映月》像一条沉重徐缓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类有关的歌,是二胡曲中最能流传千古的曲子。

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了闵惠芬拉的《二泉映月》,动情地说:这首曲子应跪着听!

可见,我们的民族乐器——二胡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四篇: 浅谈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THESIS OF BACHELOR

(2010 — 2014 年)

题 目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学 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系 民乐系

专业班级:
音教102班

学生姓名:
商俊杰 学号:5201410041

指导教师:
王亮生 职称:
教授

起讫日期:
2014.3.13—2014.5.20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专业:音乐教育 学号:5201410041

姓名:商俊杰 指导老师:王亮生

摘 要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二胡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他还是我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民族器乐作曲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先生在二胡创作和演奏上有卓越的成绩,为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用了刘天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且题材新颖的二胡作品作为实例,阐述了其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思想内涵,对刘天华先生的作品进行创作手法和音乐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刘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当代二胡艺术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作品;
艺术特点;
现实意义

Shallow LiuTianHua erhu works of art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Liu Tianhua is the outstanding national music composer, pianist, music educator in China, is called is the master of music, the founder of the Erhu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erhu,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Erhu art, this paper chose Mr. Liu Tianhua in the creation of rich content in different times, shows a deep, has a very high aesthetic value of the erhu works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eir works,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Liu Tianhua"s Erhu works creation and music characteristic.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stic charm of her 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Erhu art.

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work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alistic meaning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题材特征 4

第二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 5

2.1民间多段体的运用 5

2.2复三部曲式的运用 6

2.3 变奏曲式的运用 7

第三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旋律发展特征 8

3.1采用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作为素材 8

3.1.1运用了戏曲中的散板形式。

8

3.1.2采用戏曲二簧、反二簧中器乐演奏特点。

8

3.1.3京剧西皮音乐的运用。

9

3.2大跳音程的变化进行 10

3.2.1六度音程的下行跳进 10

3.2.2七度音程的跳进 10

第四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现实意义及贡献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2


前言

刘天华(1895一1932),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江阴,从小接受江南民间音乐的熏陶,开始学习民间乐器,如二胡和琵琶,并接触钢琴和管弦乐器。刘先生一生共创作了一首丝竹合奏曲、三首琵琶曲和十首二胡曲,此外他还编纂了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和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刘天华是将西洋作曲技法同乐器的演奏技法融入到民族音乐的创作中的第一人,他以“中西交融,以中为主”的音乐创作理念,极大的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他的每一部二胡作品都有着大胆的革新与创造,实现了思想和时间的高度统一。第一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题材特征

作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刘天华更是一名爱国分子。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第一首二胡作品是《病中吟》。这里的“病”指的是在五四运动前夕社会的动荡不安,民族面临的各方面的压迫,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十分的抑郁,刘天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在乐曲的表现形式上表达了一位有志青年面对现实的困境和社会的无奈的心态,并反映了要和黑暗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信念,而不是在现实中安逸生活更不是表现的病人的痛苦呻吟。

《良宵》是刘先生的又一著名作品,又名《除夜小唱》,是一首一气呵成的即兴曲,结构简单,旋律优美。乐曲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流露真挚,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上进的心态。在国乐改进社刚成立的环境下,再加上除夕欢喜的气氛感染,更加促使了此曲的诞生。

《光明行》这首曲子充满了正能量,号召力极强。就从其字面意思来看,象征着一条光明大道,人民朝着这条道路带着对民族的憧憬不懈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面貌。正当国人瞧不起民族音乐的之时,刘天华改变了人们的这种错误的看法,他曾在音乐会的节目单上解释道:“外人都说我国音乐作品不景气,萎靡不振,我做这首曲子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乐曲表现了作者要冲破黑暗,寻求光明的心态,以进行曲式的风格,彰显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刘天华先生最后一首二胡曲是《烛影摇红》,在这首曲子中,刘先生使用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在曲子中加入了华尔兹的节奏,并结合了广东小曲,结合了中国的五声音调,营造了华丽辉煌的气氛。乐曲欢情绪欢快热烈,旋律流畅,但又并非尽情欢乐,恰似一个受压迫的歌女,强颜欢笑,婆娑而舞,在华丽、激的曲调中蕴含着悲哀和惆怅,其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第二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

刘天华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祖国的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刘先生将他毕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领域,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齐头并进。在音乐的创作上,刘天华先生一方面保持民族性的元素,同时,还努力吸取外来的因素,进行东西方结合,创造出来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刘先生创作出了十多首极具民族特色同时含有西方韵味的二胡独奏曲目,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2.1民间多段体的运用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先生的代表作品,采用了民间多段体的结构,全文的组成上来说,有引子和五个段落组成,并且包括一个尾声,以下是其结构:

装饰音和八度旋律跳进在引子中出现,描述了衣服山水画面,清新舒适,沁人心脾。

在第一段,乐曲使用的手法有起、合、转、承,描述的场面清新动人,刻画出了小鸟跳跃的活泼场面。第二段则是情绪的升华,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深化节奏,使音域更加宽广,使用了新的音调。

在第三段,乐曲进行了拓展,使用了轮指技巧来进行旋律的烘托,此外还用到了空弦音,为人们呈现出百鸟争鸣的场景。在第四段,则采用滑指为开端,并在其中大量使用了轮指的技巧,三连音密集使用,使乐曲的色彩浓厚。

在第五段,作者则同时使用了上滑音和下滑音,此外虚实结合,采用了内外弦音色对比,各种技巧和手法的使用让乐曲达到了高潮。

展现我国民间音乐的独特风采哦并使用多段体结构的作品还有《苦闷之讴》、《烛影摇红》和《闲居吟》,这三首曲子的创作手法很相似。

2.2复三部曲式的运用

与三部曲相比较,复合再现三部曲更加复杂,也被称为复三部曲。这种曲目的组成形式是A、B和A,其中的两个A的部分以B为基础前后对称。中间部门和两端的强烈对比是复三部曲的重要特征。

刘先生的作品中典型的进行曲风格的曲子是《光明行》,在曲子的结构上采用了多段体,这在传统的音乐中使用广泛,此外还运用了双主体循环变奏结构,并采用了西方音乐的复三部曲构造,以下是图示:

1:

民间多段体及双主题循环变奏结构主题

第一主题音乐:

第二主题音乐:

第一主题变奏:

第二变奏主题:

图示2: 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四个相同的小节组成了乐曲的引子部分,演奏技法上则采用了顿音的技巧,给人的感觉像是打着鼓,以强劲有力的步伐向前行进,向着光明的道路前行。

乐曲的A部分是由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构成的。其中的第一乐段构成了曲目的主体,四分音符的特点是宽阔有力,同时借助八分音符的顿音进行演奏,将人们心中的信念表达出来,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乐曲的第二主题在第二乐段中表现,调式上采用了G调,刻画出人们的内心情感,将人们的内心苦闷和压抑的情感流露,随后使用D调,音色变得透亮,并结合内外弦的对比,体现人们心情的转变,表现出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乐曲的中间部分是第三和第四乐段,这一部分是对第一主题的阐释,使用了不同的调式进行转换,各种技巧的使用和十六分音符的特色结合,刻画出人们的积极心态。

A1部分是A部分的完全再现。旋律苍劲有力,豪迈雄壮,体现了人们向自由看齐,对明天充满希望的信念。

从旋律上看,尾声部分和第二乐段的形式很相似,采用了大量的颤弓的演奏形式,只是在最后的旋律处使用了三拍,出现了三和弦分解的旋律,和引子遥相呼应,让曲子的效果更佳完美。

2.3 变奏曲式的运用

变奏曲式是在同一主题旋律进行三次以上变化反复的创作手法。

民间多段体的结构在《烛影摇红》得到完美的体现,此外曲目还借鉴了西洋主体,采用了变奏式的风格,彰显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但在节奏上借鉴了西方的三拍子及复拍子,使乐曲独具魅力与特色。

结构图如下: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及尾声组成。

引子:一开始即以一个强奏的八度音程大跳,醒目地勾画出明亮、辉煌的一笔,好像一束追光灯打在了舞者身上,三连音的使用仿佛在人们眼前有舞者翩迁起舞。紧接着散板部分速度的由慢而快,一场华丽的表演呈现在人们眼前。

第一段是全曲的主题(A)。在旋律上,作者采用了民间特色的调式,即羽和商,此外还结合了12/8的拍子,让旋律更加清晰,仿佛在人们眼前出现了翩翩起舞的舞者的形象。

第二段是全曲第一次变奏(A1)。这部分的曲子旋律和节拍上都和主体相得益彰,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音符的变化,大量使用了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

第三段是全曲的第二次变奏(A2),作者在保证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将变奏和高音进行了结合,使速度和力度在乐曲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第四段是全曲的第三次变奏(A3)。该部门的乐句组成主要是第一乐段的第二小节的音乐素材,作者将其进行有效的转表构成了此部门的乐句,此外还包括第一乐句的高八度的演奏,使句尾出现变化。乐曲在演奏情绪上有明显的变化,作者运用大量的连弓与音区的跳进,使旋律变得内敛、忧伤,与前三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尾声部门则以小节为起始部分,在乐曲中加入了流畅的旋律和节奏感很强的音区,采用了中高低三度的迂回,在乐曲的表演上,将乐者刻画成舞动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在乐曲的最终,速度放缓,力度减弱,好像在观众离场后仅剩下舞者一人在孤单的舞动身躯。

第三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旋律发展特征

抒情性和歌唱性是刘天华先生作品的两大特征,除此之外,与民族音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其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刘先生从小就受江南音乐的熏陶,有浓厚的民族音乐的基本功,加之此后他对民间戏曲音乐的研究,帮助他从传统音乐中获得了大量的营养。

3.1采用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作为素材

3.1.1运用了戏曲中的散板形式。

京剧中经常使用自由的散板形式,节拍单位常常采取唱句逗和词逗的形式,以下表示的是《空山鸟语》中的结束句中散板的体现:

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散板的应用,比如在《烛影摇红》中的引子部分,散板的应用刻画了思绪惆怅的舞女形象,生动形象。

3.1.2采用戏曲二簧、反二簧中器乐演奏特点。

二簧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其腔调较为抒情、平和,节奏较为稳重、流畅。

在二黄的基础上将(G D)定弦变为(C G)定弦,采取音调上的降低五度即为反而黄。与二黄相比,随着音区的扩展,它的旋律性也显得较为强烈。

刘天华在作品中将二黄和反二黄进行巧妙的结合,使旋律的营造上更加有张力,塑造了开阔的意境,乐曲效果更好。

如《光明行》的第二段:

3.1.3京剧西皮音乐的运用。

西皮音乐是戏曲腔调,同样在京剧中广泛运用。曲调活泼是西皮的主要特征,此外节奏感强,乐句紧凑也是其主要特征,在表现坚定的情绪上,这种手法非常有效。刘天华在《良宵》这首曲子中使用了京剧的西皮手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节奏的转换。

例一:京剧西皮原型音乐

例二:《良宵》(31-32)小节:

将这组音调和传统的西皮音乐进行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到,原来乐曲中的la被换成了re,并且使用无下滑的单音do取缔了原来的三音。

又如《病中吟》结束处:

我们从乐谱中能够明显的看出,在原本的音乐基础上,作者将节奏拉长,加上了si和fa的音,实现了完美的过度。在乐曲《独弦操》中,作者也使用了大量的这种将西皮原音进行拉宽的创作手法,比如在乐曲的开始部门:

3.2大跳音程的变化进行

六度、七度和九度大跳跃的音程在刘天华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以七度音程的使用最为广泛。

3.2.1六度音程的下行跳进

如乐曲《良宵》的开头:

此类例子还可以在第四十六小节看到:

3.2.2七度音程的跳进

七度旋律音程跳进在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中被大量的使用,让乐曲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七度旋律音程的跳进,还有同向与反向的同时使用。有时为了乐曲的需要,还会使用上行跳跃为基础实现乐曲高潮阶段的塑造,还有时会采取七度的旋律音程的下行跳进进行低音区的有效转变。比如在乐曲《月夜》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手法,在24-25小节,有明显的fa到mi的七度转变,如下所示:

由上述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出,乐曲的演奏力度会随着七度旋律音程的上行二不断增强,在实现了上行跳跃之后,旋律就会现在高音区停留。因此能够使乐曲很快的达到高潮。比如在《病中吟》中,为了表达激动的旋律,在第10-11小节中就采用了这样的手法,如下所示:

与之相反的,如果想要表现乐曲中的演奏力度的减弱,则常常采用七度旋律音程的下行跳进。比如在乐曲《月夜》中,第一小段就是明显的例子,采用了七度下行跳进,如下所示:

第四章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现实意义及贡献

虽然刘天华先生的一生短暂,但是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以及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上都有非常高的建树。刘先生不仅对民族乐器非常熟悉,还对各种西洋乐器以及各种演奏技巧应用自如,在二胡的演奏中他还将各种技巧结合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将西洋技巧和民族音乐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二胡演奏上的中西结合也是一个突破。在三十至五十年代,人们受“中西合璧”的这种创作手法的影响最为直接,如《山村变了样》、《拉骆驼》等曲目就是运用了西洋三部曲式。

结语

当代民族音乐奠基人刘天华先生对国乐二胡的发展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改新,以惊人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民族音乐内容。他的十首二胡作品,具有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崭新的音乐风格、全新的演奏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二胡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永远是我们后人可资可鉴的宝贵财富,对指导今后的二胡创作及其二胡艺术的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红非. 《二胡经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M]. 2004年春

[2] 刘育和. 编《刘天华全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M]. 1998年版

[3] 胡志平. 《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上、下)《黄钟》[J]. 2007年第2、3期

[4] 刘天茂. 《的产生、命名与创作年份》,《中国音乐》[J]. 1984年第3 期

[5] 刘天华的生平和作品(J). 中国音乐. 1981年01期

[6] 张先永硕士论文. 《刘天华二胡独奏曲作曲技法研究》[C]. 2009年4月

[7] 电影《刘天华》. 2000年上映

[8] 李吉提著. 《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 中央音乐出版社. 2004年

[9] 《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北京大学联合出版,1933年。

[10]刘育和〈忆父亲刘天华〉,《人民音乐》,[J]1992年04期

[11]育辉《刘天华的音乐生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12] 张研田〈记刘天华先生〉,《传记文学》[C]1993年06。

[13]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涯就快要走入尾声了,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难舍难分。迈出大学的学门后,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的开始。

回首大学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感谢相处四年的大学同学们,你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的友谊将天长地久。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中,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和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二胡老师王亮生。是他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和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王亮生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实践理论水平都使我受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巨大的帮助,再次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商俊杰

2014年5月

第五篇: 浅谈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唐凡
作者机构: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陕西西安710054出版物刊名:新丝路页码:149-149页年卷期:2018年第14期
主题词:“秦派二胡”的艺术特点及演奏技法

摘要:“秦派二胡”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积累发展,具备了陕西地方特点,反映了陕西的风土人文精神,以鲁日融教授为代表的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发展“秦派二胡”大师,例如金伟教授,关铭教授,吴彤教授等大师.不仅在演奏方面发展,对于“秦派二胡”的创作及理论和教育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和风格性的艺术风格,本人将从“秦派二胡”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法来浅谈“秦派二胡”。

推荐访问:浅谈 创新 艺术 浅谈二胡艺术创新与发展 浅谈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

版权声明 :以上文章中选用的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 , 我们立即删除 。